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年级语文试题(A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650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年级语文试题(A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唤醒多维思维
[美]罗伯特•格林
如果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不只回忆往事,还回顾当时的感受,我们就会意识到当时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跟现在比是多么的不同。那时我们的思想完全是开放的,能接受各种惊奇、新颖的想法。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简单如夜空或镜子里的自己的事情,都会引发那时的我们的好奇。那时的我们脑袋里装满了对周围世界的疑问。由于还没有掌握好语言,那时的我们是用语前的方式进行思考的——用图像和感觉思考;当我们观看马戏表演、运动比赛或电影时,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会最大限度地吸收场景中的信息;颜色对那时的我们来说,似乎也更加鲜艳生动。那时的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把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一场游戏,跟环境做游戏。我们称这种品质为“初心思维”。初心思维看待世界的方式更为直接,它对新信息更加灵活和包容。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情会不可避免地消退。我们开始通过屏幕上的文字和观点来了解世界。往日的经验为我们看到的一切染上颜色,影响着我们对现在的经历的看法。我们不再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不再关注它们的细节,也不再好奇它们为什么会存在。我们的思维渐渐固化。我们开始维护眼前这个习以为常的世界,一旦信念或想法遭到攻击,就会心烦意乱。我们称这种思维方式为“惯性思维”。在谋生和适应社会的压力下,我们的思维被迫变得越来越狭隘。我们可能会想方设法保留孩童般的精神,跟环境做游戏或参加能将我们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的各种娱乐活动。有时当我们去到一个不同的国家时,因为在那里无法依赖熟悉的一切,就会又变回小时候那样,容易被我们所看到的新奇景象所震撼。但由于时间短暂,心思并没有完全融入其中,所以它们不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没有创造力。
大师和那些展现出高水平创造力的人,只不过是那些在成年生活的压力与要求下,依然能够保有很大一部分孩童般精神的人。这种精神体现在他们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上。孩子们天生具有创造力。他们积极地改造自己周围的一切,尝试各种想法和环境;他们新奇的言行常常让我们惊奇。但是孩子们天生的创造力是有限的,并且它无法带来发现、发明或实质的艺术作品。
大师们不仅保持了自己的初心;而且还经过了多年的学徒训练,具备深度聚焦问题或想法的能力。尽管他们具备某一领域的深厚知识,他们依然对看待和解决问题的其他方式持开放态度。他们会问一些被大部分人忽略掉的简单问题,并且会严格要求自己对这些问题一究到底。他们对自己所在的领域保持着一种孩童般的兴奋感和玩乐的心态,这让艰苦的工作变得充满活力和乐趣。像孩子一样,他们能够用语言以外的方式进行思考——视觉的、空间的、直觉的——并且更容易进行语前的和无意识的思维活动,所有这些都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拥有令人惊异的想法和创造力。
有些人虽然有着孩童般的精神和天性,但是他们的创造力被各种事物分散了,而且他们从来都没有耐心和自律性去忍受长期的学徒训练。另一些人虽然可以做到自律,积累大量的知识并成为他们所在领域的专家,但是他们缺少变通精神,他们的想法从来不会偏离常规,因而他们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大师们成功地把两者——自律性和孩童般的精神——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多维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会受限于我们有限的经验或习惯,它可以向各个方向延伸并和现实产生深刻的联系。惯性思维是被动的——它以熟悉的方式消耗和处理信息。多维思维是主动的,它能将消化的所有信息转化为新的、原创的东西,这是一种创造而非消耗。
很难确切地回答为什么大师们可以在积累事实和知识的同时保持自己孩童般的精神,或许是因为他们很难割舍童年,又或许是因为在某一刻他们直觉地认为,保留孩童般的精神并将其用于工作中,自己就可以获得力量。无论如何,养成多维思维绝非易事。通常,大师们的孩童般的精神在学徒阶段处于休眠状态,因为那时他们要耐心地吸收自身领域的所有细节信息。当他们获得主动使用这些知识的自由和机会时,这种精神就会又回到他们的身上。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具有创造力,它会不断寻找各种事物和想法之间的联系。它想要探索,想要发现这个世界的新方面,想要发明创造新事物。表达这种创造力是我们最大的渴望,扼杀这种创造力是我们痛苦的源头。扼杀创造力的不是年龄或天赋的缺乏,而是我们自己的精神、我们自己的态度。我们对自己在学徒训练中获得的知识太过于自满。我们越来越害怕接受新的想法和这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加灵活地思考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我们可能会失败和被嘲笑。我们更愿意生活在熟悉的想法和思维习惯中,但是我们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的思维会因为缺乏挑战和新奇事物的刺激而变得僵化;我们会在自身的领域里遇到瓶颈,并因为可以随时被替代而失去对自身命运的掌控。但是,这也意味着无论我们年纪多大,都同样具备重新激发这种天生创造力的潜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恢复自己的心理弹性,并逆转思维僵化的过程。多维思维可以带来的力量几乎是没有限制的,并且几乎每个人都能获得这种思维。
(摘编自《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黄淼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年时我们对世界充满疑惑与惊奇,长大后却变得欠缺灵活和包容。
B. 去不同国家旅游会使我们重获初心思维,但可惜的是它没有创造力。
C. 出于惯性思维,我们的信念想法如果受到攻击,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D. 多维思维是主动的,它的形成需要将自律性和孩童般的精神相结合。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并能以新奇的言行制造惊喜,但这种创造力一定程度上因缺乏系统训练而无法产生实质成果。
B. 语言能力的熟练掌握,某种程度上可能成为人们从语前思考方式向更依赖文字和概念的思维方式转变的一个因素。
C. 大师们在学徒期为了专注吸收领域知识,会主动压抑其孩童般的精神,待学成后方才重新将其唤醒并运用于创造。
D. 选择安于惯性思维看似能够规避因尝试灵活思考而带来的风险,但是需要付出思维僵化、丧失竞争力的巨大代价。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分析初心思维与惯性思维各自的特点,有力论证了二种思维在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是前后相继、不可逆转的。
B. 作者在论证“大师保持孩童般精神”时,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将其与有童趣无自律、无自律无童趣的人进行比较。
C. 文章论证逻辑环环相扣,先界定两种基础思维模式,揭示常人的困境,进而提出理想方案并剖析,最后指出其普遍性。
D. 文章末段通过对比人类大脑天生的创造欲望与现实中被扼杀的痛苦,深刻论证了多维思维是少数天才独有的珍贵特质。
4. 下列选项符合文中提出的“初心思维”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向国际权威结论挑战,提出杂交水稻课题。
B. 鲁迅幼时蹲在百草园的泥墙边,痴痴寻找何首乌。
C. 黑塞从中年开始学习绘画,到晚年已经颇有造诣。
D. 王佐良漫步牛津石板巷,为一个恰切的译词沉吟。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思维模式的发展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对比了童年时期的“初心思维”与成年后的“惯性思维”,并提出了“多维思维”的理想状态。作者强调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与专注自律相结合的重要性,指出创造力并非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能力。文章结构清晰,论证层层递进,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但可惜的是它没有创造力”错,原文明确“去不同国家旅游”带来的是“变回小时候那样容易被新奇景象震撼”,但这种状态“时间短暂、心思未完全融入,不会产生深远影响”,且指出“孩子们天生的创造力有限,无法带来实质成果”,而非旅游重获的初心思维没有创造力。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墨痕未干
赖海石
雨珠在画扉的落地窗上蜿蜒成溪流,宋雨桐望着展厅里自己的抽象画,忽然听见二十年前的蝉鸣。那幅被颜料覆盖的《墨竹图》,此刻正躺在她的铂金包里——拍卖行要求三天内找到原作者补签鉴定证书。出租车停在美院后巷时,司机看了眼导航:“这儿早改成文创园了。”宋雨桐没说话,细高跟陷进青苔斑驳的石板缝。斑驳的“国画系”牌匾下,松烟墨的气息穿透雨幕,缠住了她的脚踝。
画室木门吱呀作响,惊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