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20字。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荀子坚持人“最为天下贵”,坚持人在知识体系中的主体与实体地位。《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何以“最为天下贵”?荀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能够“合群明分”。《荀子•王制》接着写道∶“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人结成了社会,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不仅认定人与人之间必须依据礼义分工合作,还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必须互相辅助,互相协调∶“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人,而且是人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中的人。
(摘编自姜义华《以人为主体:中华文明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
材料二∶
荀子的人学观,因时应物,圆融周彻,是先秦时期人学思想的高峰。它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荀子•天论》开篇即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明天按照“常道”运行,不以人的道德意志为转移,祛除了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后者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重要性。
B.荀子的“天行有常”观点切中时弊,大大超越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有助于祛除人对天的神性崇拜。
C.“天人之分”并不是让人与天分途而行,而是强调割断天人之间的神性联系,建立起客观实在联系。
D.材料二从“天行有常”到“天人之分”,再到“制天命而用之”,层层递进阐释了荀子人学观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认为人有义故而能分,能分故而能群,合群明分,故人最为天下贵,所以对人而言,气、生、知是无关紧要的。
B.荀子对“信禨祥”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吉凶祸福在自身,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分便可脱离天的束缚而成为主宰。
C.道家主张人应完全顺从自然,“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则充分肯定了人自身价值的独立性,是对道家思想的全面否定。
D.“制天命而用之”不同于“人定胜天”,前者循道而为体现出了人的聪明智慧,后者若逆天行事终将遭到自然惩罚。
3.下列说法,同文中荀子的观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3分)
A.“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B.“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蜒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姓甄的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