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第二地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8480字。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 一 语 文 2025.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 (74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歌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取材于费孝通的著作)
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第 1 页 (共8页)
材料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一个“熟人社会”的概念。在熟人社会中, “积久了的经验”是维系生存的基本法则,人与人乃至人与物之间都相互熟悉,这种熟悉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规律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熟人社会流动性小,相对封闭、费孝通说:“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在熟人社会中,人很难有隐私,什么都可以成为看的材料和谈资。人们之间因为熟,所以无话不说,飞短流长,不惮挖苦讽刺。因为缺少新闻,所以任何一点新与异都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娱乐。且这些快活的人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人如果远赴他乡,离开其所生长的乡土社会,他将进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B.在因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礼俗社会中,一个人所接触的人不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
C.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们拥有不同于法律所保障的那种自由,这自由也不逾规矩。
D.在西洋商人眼中,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中国人身上有许多守信的神话故事。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熟人社会中,因为飞短流长,所以人人都缺乏安全感。
B.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往来是算不清楚的。
C.熟人社会中的舆论监督意在稳定那种呆滞的社会关系。
D.熟人社会中,人们的处世之道是融合各种各样的矛盾。
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第 2 页 (共8页)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有关“熟悉”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熟悉是一种亲密的感觉,它发生在彼此的接触中。
B.熟悉这种感觉需要通过不断地制造小摩擦来陶炼。
C.熟悉存在于社会上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
D.在熟人社会中,熟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4.根据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所提到的人之间最有可能生活在熟人社会中的一项是(3分
A.《智取生辰纲》中,晁盖、吴用等七人与杨志。
B.《三顾茅庐》中,刘备等三人与诸葛亮、童子。
C.《桃花源记》中,渔人所见到的桃花源中的人。
D.《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与大观园中的众人。
5.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熟人社会的特征。(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 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稳,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