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820字。
绝密★启用前
25——26学年度(上)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德”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即“做人”的理想标准。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工匠的生产活动进行制约,促进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以德为先”“德技兼求”的文化特征。
德行是中国古代评价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工匠用以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首要准则。民间谚语说“艺无德不立”,人们认为,工匠的人品比工匠的技艺水平更为重要。在这种评价氛围中,工匠们将“德行”放在首位,不仅重视技艺的传授,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以德为先”“德技兼求”意味着传统工匠不能单纯地追求技艺,不能一味地“尚巧”,“巧”受“德”的规约。“尚巧”要根植于民生,造福百姓,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利于百姓的事情上。如果不考虑实用,一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想极力反对的。因为“奇技淫巧”不利于民生,而且惑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德技兼求”要求在技术活动中将“尚巧”与“尚实”辩证地统一起来。“重德”“崇德”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深蕴家国情怀。
高一•语文 第 1 页(共 12页)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规律”“事理”。作为“规律”“事理”的“道”与技艺的关系首先是“技合于道”。“技合于道”就是“技术的应用要合于自然物性、人类生存之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的程序的过程”。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
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即“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由技进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道”的体悟与把握;二是在审美的意义上,“技”与“道”是相通的。
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从而实现“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忘适之适、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价值观,也是一种人格理想的实现。
传统工匠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秀品质,表面看来是工作态度和行为,实际则是传统工匠的工作理念和目的追求。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无论是“专一坚守”,还是“敬业诚信”,都表明中国古代工匠个体是有信念作支撑的。其次,工匠精神反映了工匠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能激发工匠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如激发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主动、专心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品质等。再次,工匠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准则,指导人们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策略、事件等进行评估和做出选择。
作为一种价值观,工匠精神是特定的情境中显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的具体表现,离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崇德”特质,工匠的生产活动也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传统工匠精神从而具备“以德为先”的文化特征。
B.“巧”需受“德”的规约,主流传统思想反对“奇技淫巧”,主要原因是这类技艺不考虑实用,不利民生,还会惑乱人心。
C.“专一坚守”“敬业诚信”都体现了中国工匠个体具有信念支撑,工匠精神既反映了工匠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种工作准则。
D.刘元刚从“门外汉”成长为行业标杆,对待业务专注钻研,其经历印证了传统工匠精神中的“专一坚守”对技艺的提升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无德不立”的谚语表明,人们评价工匠以人品为重,工匠们重视道德培养,更注重技艺传授,这与“德技兼求”的特征一致。
B.“技合于道”“由技进道”“道技合一”三者逐层提升,达到“道技合一”的境界说明已实现人与工具、自然的和谐通达。
C.传统工匠“安贫乐道”的境界表现为不畏劳作之苦,不计物质利益,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摆脱功利毁誉,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
D.刘元刚的成长,离不开武汉工厂学历提升计划的外部支持,更依赖于他自身潜心学习、扎根一线的努力,二者共同促其成功。
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刘元刚:从“门外汉”到主板维修行业标杆
B.电流倒灌技术:攻克主板维修难题的关键
C.新时代工匠精神:一线工匠刘元刚的坚守与突破
D.学历提升计划:工匠成长的“助推器”
高一•语文 第 4 页(共12页)
4.新闻报道的用语不仅要求准确客观,也要求鲜活生动。请分析材料二的语言特点。(4分)
5.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生产成为趋势,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已无必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反驳这一观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最不知深浅的要算妻子肚子里的宝宝了,他已茁壮地长到了八个月,在我们的日子最缺少色彩的时候,他强大的胎音使我们义无反顾地握紧了生活的画笔。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