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82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牟钟鉴(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
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感谢两位学者接受邀请。今天我们是儒道“对”话,而不是学者“谈”儒道。我想强调的是,既然是对话,就难免有论辩、有交锋。这种碰撞是读者和我都想看到的。首先请问,先有道还是先有儒?
陈来:儒道关系历史悠长。春秋末战国初,显学是儒墨,道家因不游学诸侯、不聚徒讲学,并非显学,而讲学是孔子首创。汉初道家成为显学,甚至超越儒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彼时儒道对立格局形成,但后续发展中互补性凸显。冯友兰先生提及,魏晋部分道家趋近儒家,宋代部分儒家靠拢道家,可见二者并非完全对立,冯先生自身亦是儒道互补,曾有“冯老道”之称。他认为道学是吸收道家思想的新儒家,古典儒家功利性强、超脱不足,道家则偏玄虚、不够现实,故当被问“是否最喜欢儒家”时,他答“最喜欢道学”。
牟钟鉴:至今仍有人将中国文化仅归为孔子与儒学,忽视道家传统。实则中国文化是阴阳之学,儒与道便是阴阳的两面,缺一不可。近代魏源最早提出此观点,林语堂亦言儒道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冯友兰在《新原道》中,将“极高明而道中庸”视为中国哲学精神——“极高明”的玄虚与超越精神,道家贡献最大;“道中庸”的现实主义与入世精神,儒家贡献最著,二者统一构成中国哲学核心。
陈来:我认同儒道阴阳互补的观点,文化发展本就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一阴一阳既是宇宙规律,也是文化规律。但需强调,逻辑上有正题才有反题、有肯定才有否定、有阳才有阴,不能说否定或说阴先出现。
主持人:儒家对“三代”持肯定弘扬态度,道家则是批判态度,可道家批判的尺度又源于肯定,且老子的“肯定”似早于儒家,这一“先”在何时?
牟钟鉴:老子开创的“道”根源深厚,其思想或较多保留母系氏族文化遗风,具平等性与古朴性,常用“谷神”“玄牝”等女性词汇形容大道母体性,有学者认为老子哲学是女性智慧的升华,而儒家文化偏向男性文化。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比孔子大20—30岁,孔子向老子问礼亦有典籍佐证,老子批判的是礼乐文化的缺点,非针对孔子。
陈来:若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喻儒道,儒家为阳、道家为阴是合理的。但将老子思想溯源至母系社会,目前缺乏明确线索;而儒家继承夏商周三代文明,线索清晰。老子与孔子作为历史人物是同时代的,学界通常认为现存《老子》文本体系完成于战国前期,中国哲学史先讲孔子,因司马迁已难厘清《老子》作者。儒道对立统一的格局,已成为中国文化基因,冯友兰就以李白(道)、杜甫(儒)为例,说明二者代表的文化倾向。
主持人:中华文明靠什么发展至今?
陈来:儒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作用关键。三代文明体现在“六经”,其传承动力源于孔子及其门人——他们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传承、总结、发展、提升“六经”,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未间断。老子批判“礼”的流弊,但“礼”是文明的重要形式:喝开水、饮茶皆属“礼”,它标志人摆脱自然状态,凝结文化进步。儒家重视“礼”,主张文明向前发展,且注重群体性,研究群体生活规则,为中华民族在广疆域、多人口下长期延续提供了社群智慧。此外,儒家人生观强调刚健有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推动人积极克服困境,通过“立功”实现物质与精神满足,助力文明发展。
牟钟鉴:儒家的文化自觉,部分源于道家的存在。道家对儒家既有外部批判提醒,也有内部营养输送——文化发展既需动力系统,也需调节制约系统,道家的批判更具根本性。同时,道家为社会提供了宽容性:仅靠儒家的凝聚力不够,大群体中需允许个人自由发展,民众才愿留在共同体中。如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过度强调“公”,压抑“私”与个体创造性,而道家能给予个体相对自由的空间。
陈来:道家“无为”确有价值,庄子虽更具出世色彩、隐士性格,但在形而上学与精神境界层面有深入探讨,还将哲学与艺术结合,在美学领域贡献超过儒家,《红楼梦》提及的美学传统便源于道家脉络。不过,儒家对“无为而治”并非否定,孔子曾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只是儒家秉持现实主义,认为“无为”难实现,故更重从现实出发经世济民,难免让人“累”,而道家恰能补充这一点。
牟钟鉴:道家“无为”蕴含深刻智慧,并非消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以柔克刚”,柔是韧性,能赋予生命厚度与弹性,可成为策略学的理论支持。且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多是儒道互补:冯友兰先生虽以儒家立场积极研究儒学、受批判最多,却能从容泰然;张岱年先生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感,逆境中也能默默调整、坚持做事,这种调节精神正来自道家。反观梁巨川、王国维,便因缺少道家修养,在困境中选择极端方式。
主持人:儒家自身能否产生超越性的东西?
陈来:早期儒家侧重现实入世,经儒释道融合后,宋元明清道学已吸收大量超越性内容——它不仅从佛道汲取理论思维,还提升了人生境界,成为“新儒家”。中国文化各派并非孤立发展,如中国佛教的“中国性”,便源于吸收儒道思想,禅宗对人文日用的关注也受儒家影响。且孔子思想本就较浑全,包含“无为而治”等后来道家倡导的理念,只是部分后世儒者片面发挥了儒家某一方面,如孟子侧重大丈夫人格,反而不及孔子仁学境界的完整性。
牟钟鉴:孔子思想确实已吸收部分老子思想,只是后世儒者有所偏离。
(摘编自《儒道对话:如果没有道家》,《光明日报》)
1.关于儒道思想特点及相互关系,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友兰视“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中国哲学精神,认为儒家对“极高明”贡献极大,道家对“道中庸”贡献极大。
B.陈来认同儒道阴阳互补,却强调逻辑上“阳”先于“阴”,即儒家作为“正题”应先于道家“反题”出现。
C.道家“无为”思想智慧积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理念可以直接作为当代策略学的核心理论。
D.早期儒家侧重现实入世,无超越性,宋元明清道学吸收佛道后,才让儒家具备超越性人生境界与思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友兰认为儒道是互补的,二者各有缺点,古典儒家超脱性不足,功利性强;道家不太现实,偏于玄虚。
B.“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形式,儒家重视“礼”,其研究的群体生活规则为中华文明延续提供了智慧。
C.牟钟鉴以梁巨川、王国维因缺道家修养而在困境中选择极端方式为例,正面论证儒道互补的重要性。
D.中国佛教的“中国性”、禅宗关注人文日用、“新儒家”的形成,均体现中国文化各派非孤立发展。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儒、道对“礼”的态度存在差异:儒家视“礼”为文明的标志,老子则 ① 。从精神境界来看,儒家追求“道中庸”的现实品格,强调在社群中践行责任;道家则追求“无为”,主张 ② 。在文化发展中,仅有儒家的进取易导致偏执,单靠道家的超脱难促发展,故 ③ 才是中华文化的智慧所在。
4.中华文化发展中,儒家提供了进取的力量,道家提供了调节的力量。请根据文本对此简要分析。(4分)
5.在学校的文化社团学习交流活动中,大家围绕“文化发展的奥秘”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以一名社团成员的身份,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怎样推动文化健康地发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列夫•托尔斯泰
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只等第一道阳光射到,就将闪出欢乐的光芒。
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女……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少女们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
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