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2860字。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乡村的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相对比重越来越低,乡村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人口稀疏化,甚至出现乡村衰落的情况,这是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也要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我们的现代化不能是串联式的现代化,而应是并联式的现代化,其含义是乡村和城市要并列发展,要同步发展,这个同步发展的战略就是城乡融合的战略。
乡村现代化的进程和城乡关系的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人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这种现象叫作“智力流失”。通过城乡融合的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在今天的语境下阻止乡村的衰落,使今天的乡村能够实现现代化,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农民能够实现现代化,培养出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这样的格局不同于西方在乡村衰落之后再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
①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如今,人口大量地流向了城市,乡村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反而变得相当稀缺。为什么呢?因为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乡关系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乡村稀缺性的提升,乡村稀缺性的提升导致了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而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为发展新的乡村提供了新的空间。
今天的乡村振兴不是说大家在城市找不着工作、就不了业,就可以到乡村里找一份工作;不是说让那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再去做他们祖祖辈辈做过的事情。今天的乡村振兴第一个概念就是要把乡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包括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各个方面,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要发展新农业,要提升农业整个的产业链的价值。今天的农业是智慧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我们把它叫作现代农业。回乡和在乡的农民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由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武装起来的新型农民;不再仅仅在田里种地,还要经营乡村,把乡村的产品打造成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的商品。今天的乡村呈现出了相对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我们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是希望他们看到新的机会,把自己锻炼成新型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才。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向基层、走向乡村。还有一批留在乡村的青年人,他们这些年轻人已经构成了未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乡村的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我们不可能在有巨大落差的城乡结构的格局之下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怎么能够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现在不需要所有人都到乡村去,但一定要有一批有理想的、有知识的、有能力的年轻人立志于建设乡村,立志于推动乡村的现代化。
(摘编自李小云《乡村振兴呼唤新青年挺膺担当》)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战略部署,意义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乡村振兴的一大着力点,是要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
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乡村振兴急需青年人才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群众期盼青年人才到乡村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群众离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化进程是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全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一般性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这一规律,也要探索自身规律。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呈现出了一个重要特点——如今的乡村,呈现出了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选准着力点,而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无疑是重要的着力点之一。
D.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强化公仆等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过程,意味着他们要主动、优先、高效服务群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宜也不会走西方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的道路。
B.实现乡村振兴既要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将自己锻炼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型人才,更要鼓励原本留在乡村的广大劳动者。
C.青年人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就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创造伟业。
D.如今乡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民也不必以种田为业。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所阐述的“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具体要求的一项是(3分)
A.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扮好角色”。 B.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具备精神”。
C.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率先致富”。 D.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强化意识”。
4.材料一、材料二各有一处画横线的文字,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材料一的作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你对“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主要特质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要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论证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物凝视
鲍尔吉•原野
光线给桌子写信:
亲爱的桌子,我是光线,哈哈,没想到我会给你写信吧。我每天都在你的桌面上走一走,迈着光的大步,穿光的皮靴,欣赏你身上的花纹。
喜鹊说你成为桌子之前是一棵榆树。我猜你是果尔果日河边的榆树。外皮纵裂的沟被雨水浇过,长出绿色的苔藓。榆树身体向河水倾斜,好像有一件东西掉进河里,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