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090字。
河北省邯郸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具有久远的历史,其起源或可上溯到西周时期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南佐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其核心区、殿堂、大火坛、中门构成中心院落中轴线。作为新石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都邑中轴线,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并不十分规范,反映了都邑中轴线的一些原始性,但也可看出中国都城中轴线的设计历史源远流长。
夏商周时代,都邑中轴线格局分布依然存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指出,周人发祥地周原地区的岐山凤雏聚落遗址,以及陕西凤翔马家庄、山西侯马呈王路等春秋时期秦、晋建筑群中都有类似的都邑中轴线遗存。至西周晚期周公的分封地曲阜鲁国故城,南北中轴线更加规范,且延续伸展至城外的南郊祭祀区舞雩台,已经完全具备了标准的都城中轴线的各类要素。
早期考古遗址所见都邑中轴线多数建筑格局并不完整,有些对称也不规范。学界共识认为,都城中轴线发展完善的大体时间是在曹魏时期。位于河北临漳县的曹魏都城邺北城,建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城市中轴线。后曹魏迁都洛阳,又在东汉洛阳城北宫故址建洛阳宫,曹魏洛阳城承袭东汉的中轴线规划模式,延续至西晋、北魏。北魏洛阳城不仅有宫城内的朝殿、帝后寝殿区南北一线排列,宫城的三道正门亦与之对应,并向南延伸,正对内城御道铜驼街、正门宣阳门,共同构成一条纵贯全域的中轴线,重要的官署建筑群集中位于铜驼街左右两侧,太庙、太社分列东西,皆呈对称布局,直抵伊水北岸的圜丘,全长大约7.1千米,中间御道两边还规整地分布有城门、桥梁、四夷馆、四通市等。北魏洛阳城的中轴线布局,是对《周礼•考工记》的一次完美诠释,也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发展成熟。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延展而来的。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熟谙《周礼•考工记》中理想都城的规划原则,并严格遵循这一设计手法,一开始就从设计中心台、确定南北中轴线入手,保证了大都城的设计规划符合中轴对称原则。明北京城虽然相较于元大都在南部有所拓展、北部有所收缩,但并未改变都城的整体中轴格局,而是在此基础上增修、完善而成。至清王朝定都北京,中轴体系发展至顶峰,形成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以紫禁城为核心,全长7.8千米的中轴布局。这条最长都城中轴线留存于今,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它从钟鼓楼起一路向南,经万宁桥、景山,通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其中太庙与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分列于中轴线东西两侧,形成左右对称的独特景观。中轴线统率全城的宫殿建筑群、礼制建筑群、城门广场、道路桥梁,构成都城的整体轮廓与路网结构,代表了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设计的最高水准。
(摘编自张萍《都城中轴线: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典范与文明标识》)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集中体现。
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初步确立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与基本形态。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魏洛阳城中轴线纵贯全城,朝殿与帝后寝殿、太庙与太社、官署建筑群等沿中轴线左右分列,对称规范。
B.刘秉忠在设计元大都时,首先从设计中心台、确定中轴线入手,以保证大都城的设计规划符合中轴对称原则。
C.钟楼和鼓楼分别采用黑琉璃瓦绿剪边与灰筒瓦绿剪边屋面,与作为皇家建筑的太和殿在形制上具有显著差别。
D.故宫太和殿是礼仪空间,太庙享殿则是祭祀空间,二者在功能上有所不同,但都采用了明清官式建筑的最高形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北京城在保留了元大都的整体中轴格局的基础上,对南北部的空间范围进行了调整。
B.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千米,是我国现存最长的都城中轴线。
C.1912年以后,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服务对象发生转变,这可能和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有关。
D.用以祭祀自然神灵的天坛圜丘坛为圆形的开敞高台,象征着“天”,是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指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而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最为完整地展现《考工记》 的实例。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里的“择中”思想。比如,重要的功能性建筑或沿中轴线南北依次排布,或沿中轴线 ,就是对“中”“和”的极致追求。同时,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各类建筑因为 的不同,形成对建筑形制、尺寸、装饰、材料与色彩的差异化设计。“在和谐统一的整体性中蕴含着变化与对比,均衡包容之美由此而生。”吕舟说。
4.请简要梳理中国都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
5.北京中轴线是如何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我倒有点迷了头,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难道由——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很和气的。①我希望他说是由汉口或绥远上车,因为果然如此,那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