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高中202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10字。
资阳市高中202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一艘满载青花瓷的船只从中国东南沿海起航。如果航程顺利,它将穿过马六甲海峡,在年底将一件件精美瓷器送到欧洲市场,然后重新装货,次年返航。然而,船在出发不久后就沉没在福州平潭海域。300多年后,这段历史才得以揭开。
这就是平潭“碗礁一号”古沉船的故事。
19年前,我国最早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栗建安参加了平潭“碗礁一号”的现场发掘。
栗建安不会忘记见到“碗礁一号”现场时的场景——海面上,10多艘船只杂乱地停放着,全是前来围观的渔民,一些破碎的青花瓷片漂在海面上。那一刻,栗建安体会到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05年6月,由多地水下考古工作者组成的考古队正式驻扎平潭,对“碗礁一号”抢救性发掘。当时,羊泽林刚从水下考古培训班结业,那是他第一次正式参加大型水下考古项目。
发掘中,工作船停在遗址边,考古队员两人一组下水,对沉船布探、测绘、拍照、录像等。岸上队员对打捞上来的物品进行泥沙冲洗、淡水浸泡,完成初步保护和处理。
挖掘工作共持续了100多天。随着后续工作进行,一件件青花瓷器露出真容,经过分析,这些瓷器为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通过这些精美器物,可窥见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
“碗礁一号”之后,羊泽林还参加了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宁德古田翠屏湖水下古村落考古等多个水下考古项目。他说,“目前发现的水下遗址还是少数,且多为被动式发掘,未来我希望变被动发掘为主动发现,唤醒更多沉睡海底的历史记忆。”
1985年出生的危长福则是水下考古队员中的年轻一代。他说,“水下考古需要年轻人”“30米深的海底,需要背负各种设备,仅气瓶的重量就近百斤。”
水下考古队伍年轻化的同时,设备也在进步。水下,危长福手腕上的潜水电脑表显示着一系列数据:水深、升水速度、剩余气体……
设备进步让羊泽林等人期待的“主动发现”变为可能,而早期的水下考古项目则大多来自渔民提供的线索。近年,已有部分水下遗址被主动发现,并保护下来,等待后续考古发掘。
当前,水下考古从近海向深远海和内陆河流湖泊延伸。从水下沉船到水下古城、水下村落,水下文化遗产类型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水下考古队员们还走出国门,支援其他国家的水下考古力量。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宋代,福建的造船业较之汉唐更为发达。《太平寰宇记•福建路•泉州》中把“海舶”列为泉州的土产之一。《文献通考》载,宋时较重要的造船地点有虔、吉、明、婺、泉等十多处,其中明州、泉州、广州等地所造的航海大船,尤为著名。事实证明,这些地方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窗口。
最能说明宋代泉州造船业发达的物证,是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该船为尖底船型,这是南方海船的特征,不属于沙船船型,表明它不是建造于明州。主要船材是杉、
1. 下列有关“泉州湾宋船”建造工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隔舱板采用铁钩钉联与榫接来固定,用糊捻料填充缝隙来密封防漏。
B. 除必要开口外,每个隔舱壁都很严密,进一步强化了船体的密闭性。
C. 肋骨沿船体纵向分布,与龙骨、壳板构成立体三角骨架,增加强度。
D. 前后肋骨与隔舱壁所处位置不同,是为了防止隔舱移位,提高稳定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主动发现项目“碗礁一号”与泉州湾沉船,彰显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
B. 宋代泉州、广州等地造船业发达,所产的大船常常采用尖底船型,适合远洋航行。
C. 我国古代造船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客观上促进了海上贸易业的发展与兴盛。
D. 我国古代较早掌握了船舶分舱技术,分舱装置技术至今仍然被现代造船工业使用。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为纪实作品,简述了300多年前的沉船故事,又勾勒出我国水下考古发展进程。
B. 材料一“10多艘杂乱船只、青花瓷片漂在海面”等细节,表明水下考古专业性需提升。
C. 材料二引用《太平寰宇记》等历史文献,主要论述宋代造船业对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
D. 材料二使用大量船舶建造术语,介绍“泉州湾宋船”复杂构造结构和先进隔舱技术。
4. 假如我国有一艘新船舶即将下水,被命名为“泉州号”。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命名 依据。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请结合材料,就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提出建议。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文本展现了我国水下考古与古代造船技术的辉煌成就。材料一以“碗礁一号”沉船发掘为切入点,生动呈现了水下考古从被动抢救到主动发现的转型历程,凸显考古工作的历史价值与技术发展。材料二则聚焦泉州湾宋船,以专业术语详细解析宋代造船工艺的先进性,体现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两则材料古今呼应,既追溯历史记忆,又彰显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考古学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的能力。
C.“肋骨沿船体纵向分布”错误,原文明确说:“肋骨下端紧倚龙骨,上端延伸至舷侧”,说明肋骨是横向(垂直于龙骨方向)连接壳板与龙骨的,属于横向构件,而非“纵向分布”。
故选C。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延安(节选)
金喜不知道海叔组织了最后一批青年去延安。领队的是从延安过来专门接学生的方文山。陆雅芳、邬小漫和许多华光无线电学校的学生,混杂在其他几所高校的学生中间。就在他们集合以后,在一个码头的仓库里,被得到情报的程浩男带人团团围住。
一辆辆的大卡车呼啸着驶进了警备司令部,那些卡车都用篷布挡得严严实实,前后都有军车押着。金喜那时候刚好去了稽查六处,他就站在窗口看到大院中排列整齐的卡车,然后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