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14 7:41: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0 总计:1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00字。

  安徽省A10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反弹琵琶”,作为敦煌乐舞的标志性形式,不仅以其独有的形态反映出敦煌舞蹈最为精髓的美学色彩,其独特的舞姿、舞具相结合的形式更是备受瞩目,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究竟反弹琵琶能否真正做到边舞边弹,是不是真实舞蹈程式中的舞姿,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对其有不同的思考,一直以来都有相关疑问未得到明确解答。
  要探索反弹琵琶舞姿,首先需要在史料源头上进行梳理,将其放置于整体文化环境中才能完整理解。琵琶是一种弹弦乐器,有关其来源,汉代刘熙《释名》提及“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也说:“批把,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由此可以看出琵琶源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并流行于华夏,给汉民族传统音乐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学者高德祥在讨论反弹琵琶舞姿形态时指出:“琵琶舞的形态最初可能出现在西域,而反弹琵琶的形式却是中原人的创造,而非西域传入。人们常言熟能生巧,反弹琵琶正是在琵琶传入中原之后,经过长期的改造发展,由拨弹改为手弹,不断提高演奏技艺。”反弹琵琶的姿态最早出现在敦煌石窟初唐时期的壁画,作为乐舞表演形式则出现在盛唐时期的经变画中,展示出反弹琵琶舞伎的高超技艺。在敦煌壁画中,作为乐器的琵琶出现了600多次,而手持琵琶、边弹边舞的绘画也有数十幅,且流传不绝,历经盛唐、中唐、晚唐、五代至宋代时期。从敦煌壁画乐舞图像中琵琶出现的频次就可以看出它在音乐舞蹈中的地位。主要的琵琶舞姿有:怀抱竖弹、挥臂横弹、昂首斜弹、倾身倒弹、背后反弹。尤其是背后反弹琵琶,难度极高,是最为绝美的舞姿。
  有关琵琶为何反弹,正如汉代刘熙《释名》的记载,琵琶在马匹上进行演奏,这为反弹琵琶提供了一个猜想(A),即丝绸之路上商队行于沙漠中寂寞难耐,在马匹上反背弹奏乐器,或许成为他们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这时出现反弹横担在肩上的弹法,是由于在路途中将琴抱起于胸前,左右手臂皆吃力。而在反弹的状态下,头、肩膀与手臂的状态就与琴形成了自然稳定的“扁担原理”,将琴稳定扛在肩、脖子上反倒轻松。而且安史之乱后的吐蕃统治河西时期,敦煌也受到了西藏地区艺术形式的一定影响。学者王克芬提出:“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而舞的形象,在中唐以后大量出现,很可能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有关。吐蕃占领敦煌后,可能将这独特的舞蹈学到了敦煌。”西藏的定日地区,有反弹三弦的演奏方法,也就是表演者演奏到高潮部分将其放到头后演奏,以此为表演增添花样。此外、新疆地区也有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和柯尔克孜族的考姆兹,乐器演奏时将琴箱放于肩上的。西藏拉萨大昭寺所藏的“吐蕃反弹琵琶银壶”“兽首胡人纹鎏金银壶”,以及长安唐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画中男性胡人的反弹琵琶形象,也与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几乎一致,十分典型。学者葛承雍依据近年出土的长安唐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画,指出“反弹琵琶”最早来源为开元二十五年(737)男性胡人的艺术造型;提出敦煌无论是盛唐还是中唐时期的反弹琵琶壁画,均呈现出“反弹琵琶”中古“华化”的轨迹,外来样式的图像底本经过宗教性大经变画改造变化、融入佛画散发,千古绝妙的“反弹琵琶”成为中国人审美的“伎乐天”女性形象。由此可以猜想:敦煌壁画中出现反弹琵琶的形象与融合其他地区艺术似不无关系,是文化的交汇融合促使敦煌壁画中呈现出了精彩的反弹琵琶形象。
  在敦煌乐舞壁画研究中,有将敦煌壁画中的舞伎以装饰性舞蹈造型、写实性舞蹈造型进行分类的方式,由学者郑汝中提出,认为装饰性舞蹈造型包括天宫舞伎、飞天舞伎、化生舞伎、药叉舞伎,写实性舞蹈造型包括经变画说法图中的舞蹈、供养人等世俗活动中的舞蹈场面。舞伎反弹琵琶这一乐舞形式就是出现在经变画乐舞场景中,据上述分类可见,经变画乐舞已经是具有写实性质的乐舞场面。学者朱晓峰也提出:“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有一部分图像是明显持舞具起舞且可以被直接确定为舞蹈类的图像,如经变画乐舞组合中的舞伎,一般手持长巾、腰挂腰鼓或反弹琵琶起舞,我们将这一类称为舞蹈的近关系类图像,该部分对于研究和考证中国古代舞蹈史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由此可见,反弹琵琶出现在经变画乐舞这一舞蹈形式之中,应该是有其真实性和可舞性的,并非完全虚拟。学界对于壁画中舞伎是否边弹边舞形成反弹琵琶舞姿造型尚有疑问,如李云集认为“反弹琵琶”形象乃是壁画画工为追求壁画精美的装饰性效果,而结合乐伎和舞伎形象的部分元素,再创造的一种“反手持琵琶舞伎”形象。李雅璇通过对唐代及唐代以前出现的琵琶种类、材质、大小、弹奏技法以及琵琶演奏者的分析,得出猜想(B);“反弹琵琶”是真实存在于唐代的实际演奏中而非表演道具。纵使反弹琵琶舞蹈形式是否真实存在仍在学界有所争议,但我们经过今天的乐舞创新与表演实践,印证了边弹、边舞地表演反弹琵琶舞是完全可行的。
  (摘编自史敏等《反弹琵琶舞探源与创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反弹琵琶”的整体文化环境看,琵琶舞源于西域并经丝绸之路传入华夏,业已成为学者们公认的定论。
  B.从盛唐到宋代,敦煌壁画中手持琵琶、边弹边舞的绘画流传不绝,而背后反弹琵琶是其中最为绝美的舞姿。
  C.“反弹琵琶”在经历“华化”后,逐渐从男性胡人的艺术造型,转变为中国人审美的“伎乐天”女性形象。
  D.舞伎反弹琵琶乐舞出现在经变画乐舞场景中,按照学者对舞蹈造型的分类,可知它属于写实性舞蹈造型。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指出“反弹琵琶”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相关疑问,接下来的几段文字试图对这些疑问做出回答。
  B.文章以“反弹琵琶的形式却是中原人的创造”为靶子,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有助于增强说服力。
  C.在论述“反弹琵琶”为何在唐朝出现时,文章善于运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进行动态和全面的分析。
  D.文章实事求是,针对“反弹琵琶”舞蹈形式的真实性问题,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关注表演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轻拢慢捻抹复挑”,如果说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相关描写是对唐代  ①  的真实写照,那么“反弹琵琶”则是唐代各民族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把高超的弹奏技艺、  ②  优雅迷人地集中在这个舞者的身上。我们很难知道,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形象,当初是否真的有一个善歌善舞且才华非凡的舞伎作为模特,还是出自   ③   。不管怎样,“反弹琵琶”都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
  4.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猜想”  (AB)的依据。(4分)
  5.李梅创建了“反弹琵琶”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共同体,分三个综合小组。请根据文本,帮她拟定计划书提纲,涵盖各组的学科构成及其研究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水上英雄
  袁静 孔厥
  杨小梅在区上当妇会主任,妇会的干事就是以前西渔村妇会的秀女儿。雁翎队第二次准备打汽船,秀女儿拉着小梅说:“咱们也跟得去瞧瞧!”两个人去找牛大水。大水笑着说:“这是打仗,又不是赶庙会,你们去干吗呀?”就不让她们去。她俩碰了个钉子回来,秀女儿跟小梅商圣:“咱们偷偷儿蹒着他们,看他们上哪儿,咱俩划个小船去摘菱角,暗暗瞧个稀罕!”俩人就忙着准备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