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暨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88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暨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
材料二:
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B.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
C.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
D.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B.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
D.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3.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C.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D.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4.材料二中,作者是通过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其观点的?请进行简要概述。
5.请结合材料,从诗歌的语言、手法、主题入手,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库布齐诗篇(节选)
肖睿
路上一粒石子也没有,车轮碾过地面,寂静让我昏昏欲睡。乌兰红花惊叹道,这路好漂亮,就像画里的一样。我点点头,赞同她的说法。路两旁是无边无际的森林和草地,风吹过大路,绿浪翻滚,我如漂浮在海的中央。乌兰红花诧异地问我,沙漠呢?库布齐不是沙漠吗?你是不是走错路了?
我看到了野马湖,从那里下了穿沙公路,沿着一条土路又走了五六分钟,一座庄园出现在眼前。铁门打开,黑耗子巴图就站在他的豪宅门口,挺着硕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