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04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2024级(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笔写千秋
之江轩
中国历来讲求“文以载道”。仓颉造字,人们从而有了传情达意的书面载体;文人遣词造句,时代发展的印记便跃然纸上。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而至如今的散文、小说等等,无一不印证“文变染乎世情”“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道理。
“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劝勉写文章不必追求华丽辞藻,而是要有立意和思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创办《晨钟报》声声疾呼,试图唤起“民族觉醒”。千秋文章见证并推动人类从蒙昧步步走向文明,新闻媒体也在这条路上勇毅前行,如今,我们该如何锻造一支千秋笔,继续书写新时代?文章与时代紧密相连,字字句句跨越千载尚有余温,让我们得以对话古今、感怀生发。
文章是时代之心灵。除了记录历史起承转合、时人喜怒哀乐之外,文章还成为直指人心、指引人类的思想力量。早在“轴心时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等往圣先贤,凭借深邃的哲思,发出声声“诘问”,以不朽的经典引领时代、超越时代。许多先贤遗留下来的经典文字,至今仍被反复吟咏传诵,启迪人心。
文章是时代之镜照。“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经典文章的字里行间蕴藏着时代万千气象。鸿篇巨制如《二十四史》便记录了历史兴衰、人物成败,读来可窥不同时代的变迁;雨果《悲惨世界》中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波澜壮阔;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绘出一幅俄国卫国战争时期的社会长卷……恰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写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文坛灿若繁星,捧出每一个时代的千姿百态。
文章是时代之先声。敏锐捕捉时代脉动的文章作品,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引领思潮。苏轼有言“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颂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笔为戈激起爱国浪潮,进入“觉醒年代”;西方文艺复兴,多位文学巨匠挣脱中世纪神学的桎梏,呼唤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相比一般的文学创作,新闻作品以其更强的时效性、真实性反映时代,并影响时代。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撰写大量新闻文章,极大激发民族精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作品感召无数共产党员接力奋斗,成为新闻史上的精品佳作。微渺如个体、宏大如时代,都期待“为人”“为时”的好作品、大文章。这样的文章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始于真我,成为大我。好文章绝不止于一己悲欢、孤芳自赏的“小我”,而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我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大我则是走到更开阔处,将格局视野拓宽至国家民族甚至人类命运。范仲淹可以婉约吟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也可以满怀豪情写下“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鲁迅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之句,在风雨如晦之际更呐喊“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们无不心有真我、胸怀大我。
能见浪花,也见河床。《诗经》描述“泾以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其形式的演变直接决定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走向。
B. 欧阳修提倡“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意在强调文章的思想性远比文学性重要。
C. 文章不仅是时代之镜,能记录历史风貌,也是时代先声,能引领思潮、推动变革。
D. 新闻作品与一般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在于新闻完全排斥个人情感表达,仅关注事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大量引用中外名家言论和经典作品,既增强了说服力,也体现了广博的学术视野。
B. 论述“文章是时代之心灵、镜照、先声”时,作者以层进式结构阐明杰出文章的三大功能。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过程。
D. 作者在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时,对悲观论调予以积极回应,体现论证的针对性。
3. 以下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不能证明“能见浪花,也见河床”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作者不仅细致描写了“宝黛”的悲欢离合,也通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独特视角,展现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无可挽回的没落命运。
B. 《祝福》中,鲁迅既刻画了祥林嫂在命运打击下走向毁灭的个人悲剧,也通过鲁镇人们对她的冷漠与歧视,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触及民族劣根性的深层问题。
C.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既用简练的笔法塑造了圣地亚哥“硬汉”形象,也通过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歌颂了人类在面对艰难命运时的永不屈服精神。
D. 《哦,香雪》中,铁凝不仅生动地讲述了香雪换自动铅笔盒的故事,也通过台儿沟的变化,捕捉到改革开放初期整个中国乡村对知识、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渴望。
4. 文章标题“千秋笔写千秋”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的理解。
5. 近日,柳州高中举办的“柳州话方言大赛”引发校内外广泛关注。《柳州日报》“校园在线”栏目现面向该校学生征集一篇新闻稿来报道此项活动。请你按照以下要求,写一篇新闻稿。
要求:体现《千秋笔写千秋》中“既要深入,更要浅出”的特性,标题自拟,不得出现真实班别、姓名,不超过150字。
【解析】
【导语】这篇《千秋笔写千秋》以宏阔 学术视野,系统论述了文章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文以载道”的核心观点,继而从“心灵”“镜照”“先声”三个维度阐释文章的时代功能,最后落脚于新闻写作的现实要求。论证中大量征引中外经典,既展现文化底蕴,又增强了说服力。语言典雅而不失锋芒,体现了作者对“千秋笔”这一文化命题的深刻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形式的演变直接决定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走向”错误,材料第一段指出“无一不印证‘文变染乎世情’‘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道理”,形式的演变是受时代影响,而不是决定时代发展走向。
B.“意在强调文章的思想性远比文学性重要”错误,欧阳修提倡“不求好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雪山神庙
郭建国
①我与你不期而遇,源于一个阴谋。你识不破接二连三的阴谋,源于你的善良和幻想。从白虎堂到野猪林,从天王堂到草料场,处处埋伏着陷阱和暗箭。你能活着来到这里与我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②你有所不知,你来到草料场之后,我就开始谋划如何帮助你。我职位不高,但在我的地盘,寻机暗中助你一臂之力尚可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