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4100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 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吴岩:AI时代,文学创作会被取代吗?你们怎么看待?
韩松:人工智能时代,到底什么是人?这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回头来看,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文学,回到文学。以前我做科幻文学评委,觉得10万字的科幻小说其实总结成200字、一个点子就足够了。但我现在看文学作品,一定要看作者描写的形象、细节等是否丰满,从这里面是否能看到“人”存在的痕迹。近些年,如陈楸帆、糖匪等一些青年科幻作家作品的文学性越来越强,所以科幻文学与严肃文学肯定有交融的部分。但我自己在想,是否有更高层面的存在,能够超越科幻文学和严肃文学这种分类方式。比如,我眼里的刘慈欣不是一个科幻作家,而是一个类似于创造我们这个宇宙的智能体派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向人类透露宇宙的秘密这样的存在。
阿来:讨论AI取代写作这个话题没有意义。未来人类的写作会不会有AI加入?毫无疑问,肯定会有。它肯定会比二三流的作家写得好,但问题是,它能比那些最好的作家写得好吗?更何况,AI 岂止能取代写作?AI与机器人结合以后,未来大部分人类的工作都会被取代。这是我们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非常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情况出现以后,但凡不能从事创造性的劳动,那么人类都能被取代。被取代的人要干什么?人被AI“圈养”起来怎么办?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幻题材,能够引出更哲学性的问题。当这一刻还没有真正到来的时候,这是一个巨大的、提供预见性的机会,需要富有前瞻性的科幻写作。
刘慈欣: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科幻迷,我的思维方式既不是科学的也不是文学的,就是一种科幻的思维方式。面对AI,我也产生了一种自己都很吃惊的结论。前一阵,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在上海演讲时谈到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这个话题。他认为,从科学的角度看,人没有什么地方是机器不可替代的。计算机技术如果不断发展的话,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替代的。
很多人认为, 。AI 把巨量的数据库的数据,用概率筛选进行预测和组合,这和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我刚开始也很认同这种说法。但仔细想想,人的思维其实也是一种基于大量数据运行的大语言模型,这些数据处于记忆中,部分来自书本、部分来自生活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直接感受。人与AI思维方式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当前AI 取得进步的只是大数据领域,如果在其他学派技术分支,如符号学派这些领域也取得突破,结合起来的话,AI对人类的超越发展速度就会明显。也就是说,当下我们比AI强。未来,我不敢确定。到这里为止,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但我作为科幻作家,我有一些不太一般的感受,人类的能力,尤其是大脑的智力是有天花板的。因此,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到某一个程度,可能会遇到类似康德哲学中所说的那种不可穿越的障碍。而AI的智力可能远远超越人类,进而有可能冲破这道屏障,在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中走得比人类更深更远。在未来的星际航行中,太空中生命的生存条件是十分恶劣的,而宇宙飞船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航行成百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人类的生理能力很难适应这样的事业。人类如果仅仅靠自己,那么人类的文明终有一天会抵达天花板,而突破这个天花板的希望,就是在AI身上,他们能够实现我们无
(摘编自2025年9月《文艺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松认为科幻文学与严肃文学的交融已使传统文学分类方式失去了意义,刘慈欣的创作就是明证。 B.刘慈欣认为人类大脑的智力是有天花板的,这个天花板是指康德哲学中所说的那种不可穿越的障碍。
C.韩松提出科幻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能为人类应对AI时代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提供明确的未来指南。
D.多位受访对象对AI高度发展以后的人类处境进行了设想,使话题的讨论更具前瞻性和警示性。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松通过对比自己过去与现在评判文学标准的变化,尝试从文学角度阐释AI时代关于“人”的问题。
B.针对第一个问题,阿来从AI取代写作谈到取代工作,又引出哲学问题,体现他对这个问题思考的严谨。
C.阿来对第二个问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更多的提及AI对人类的威胁,这提醒人们应科学发展AI技术。
D.选文“同问异答”,几位嘉宾从多角度解答了如何面对人类未来威胁的问题,让读者感到前景光明。 3.关于AI 能否取代人类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松从科幻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关系角度出发,间接肯定AI会取代人类的命题。
B.阿来认为AI可以部分取代写作,也可取代人类的除创造性的劳动之外的工作。
C.社会对AI取代人类的问题普遍感到焦虑和沮丧,而刘慈欣持期待和欢迎态度。
D.辛顿曾对此持积极态度,但最终从AI 领域退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转为消极。
4.根据原文内容,需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请写出并说明理由,补写内容不超15个字。(4分)
5.刘慈欣认为“AI对人类文明可能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危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AI可能成为危机的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明楼身着深色西装,指尖夹着一份文件,站在汪伪政府经济司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是1941 年上海的深秋,梧桐叶被风卷着贴在玻璃上,又匆匆滑走。明诚端着两杯咖啡走进来,将其中一杯放在明楼手边的办公桌角。)
明诚:(声音压得极低)“毒蛇”那边传信,今晚十点,码头三号仓库交接“货”,日方特高课的人会盯着。
明楼:(目光未离开窗外,手指在文件上轻轻敲击)汪曼春那边有动静吗?她最近总盯着仓库的进出账。
明诚:(递过一份加密电报)上午她去了76号,跟南田洋子单独谈了半小时,具体内容没探出来。不过我让小林在她的车里放了监听设备,今晚应该能有消息。
明楼:(端起咖啡,杯壁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神)小林是新人,你得多盯着点。一旦暴露,不仅他活不了,我们在76号的线也会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