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9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13 8:06:3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3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钱穆曾言,“游中国山水,即如读中国历史,全国历史尽融入山水中”。从山水信仰到山水哲学,从山水艺术到山水美学,在山水的历史与山水的思辨中,山水由“自然之物”逐步转为人们向往的“精神之象”,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照、民族气质与文化习性,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思想特征的一个重要命题。
  山水精神发轫于中国传统儒道自然观,这种自然观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下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自然理解与生存观念。对于山水精神的阐发,当然不是对其作为客观物的自然山水之解读,而是诠释山水文化传统中反映的人对自然的深刻体察与内在观照。人只有与自然共存、对话,才能够领略何谓山水之“精神”。《周易》有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些强调人与天的关系正是“相依相存”与“互济共生”,天地运作与人的生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进一步说,山水精神不是单纯的自然崇拜,也不是山水神化后的神秘莫测,而是由天至人、由人达天的一种生存理想境界。
  在古人眼中,山水生万物,是文明的源头。《说文解字》载:“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还载:“水,准也。”段玉裁注, “谓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平谓之准”。山水精神在山水崇拜与天地信仰的文化中不断发展,并以“天道”为精神内核。
  在人与天的关系层面,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要遵循天道,天道就是自然之根本规律,道始于一,不论是自然法则还是道德法则,都应归统于一个“天道”中,即使人心不等同于天道,也可将其内化于心。美国学者大卫•欣顿提出“荒野宇宙观”:宇宙核心是具有生发力的“无”,有生于无。宇宙是天下万物的共同栖息地,没有主客对立,也没有精神与物质的分离。山水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整个宇宙系统,正是在这般天地宇宙观念的整一思想中,中国人对于山水的想象、神化及崇拜得以展开。山水崇拜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宇宙天地的思考,追寻物我一体的、非本质主义的、同一化存在的世界观和自然观。以天道为指引的山水精神,也由此具有了更为宏大的宇宙观色彩。
  在自然哲学与宇宙想象的哲学涵养中,山水精神便有了新的文化阐释方向——一种士人审美理想的文化建构。由于山水精神特指山水的气质与生命,山水不仅有形质,而且有其内在的性情和气韵,而对山水进行审美观照的主体,正是那些具有学识修养的士大夫群体。士人将自我的内在性情与价值追求融入对山水的审察与理解中,并在山水诗、山水画等艺术实践中呈现出超逸的人生观。山水,成为士人“隐居求志”的特殊场域,士人或登一方孤亭,或乘一叶小舟,徜徉于山水之间,以寻求一种永恒的“渔樵精神”。
  从对山水性情的体察,再到士大夫对自身的审视,山水与士人之间结成了一张隐晦且牢固的网,山水画成为士人寄情于山水的一种精神载体。如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为那些有志于山水的观者展示了一个自然淡泊、远离尘世的超逸境界。徐复观曾言:“人的精神,固然要凭山水的精神而得到超越。但中国文化的特性,在超越时,并非一往而不复返,在超越时,即是当下的安顿,当下安顿于山水自然之中。”换言之,山水精神多体现于山水艺术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士人精神,山水画成为士人山水思想的表现载体。人们对山水的观察和审视,一直与个人的处境、政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多方面因素紧密关联,当“山水”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时, “高尚、隐居、淡泊、修身”的士人形象也就此成立。
  山水精神的文化理解与历史阐发不但彰显了中国人的自然智慧与空间认知,而且触发了以山水为中心的哲学思辨与艺术表达,这使得山水成为把握中华文明基因与民族精神内核的关键。钱穆曾说:“山水胜境,必经前人描述歌咏,人文相续,乃益显其活处。若如西方人,仅以冒险探幽投迹人类未到处,有天地,无人物。即如踏上月球,亦不如一丘一壑,一溪一池,身履其地,而发思古之幽情者,所能同日而语也。”总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环境结构以及民族审美的特定语境中,山水精神正是以自然为基准,从人的精神维度中展开对万物义理、社会秩序以及个体生命的深刻体察,最后凝结为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价值意向与审美旨趣。
  (摘自王天乐《山水精神的哲学内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水由“自然之物”转为“精神之象”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照与文化习性,是中华民族思想特征的重要体现。
  B.老子认为人要遵循天道,天道就是自然之根本规律,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都应归统于“天道”,人心与天道等同,可直接将其内化于心。
  C.士人将自我性情融入对山水的审察,山水成为“隐居求志”的场域,这种“渔樵精神”本质上是对现实政治的逃避与消极反抗。
  D.人们对山水的观察和审视与个人处境等因素紧密关联,当“山水”成为审美对象时,士人形象就固定为“高尚、隐居、淡泊、修身”。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即引用了钱穆的话,强调了山水与中国历史的紧密联系,进而引出对山水精神的探讨。
  B.文章引用《周易》《说文解字》等典籍,佐证了山水精神的历史渊源,增强论述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C. “《荀子》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可作为论据出现在括号处。
  D.文章通过中西对比论证,指出中国人重视山水的人文积淀,而西方人更注重自然本身的冒险探索。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千里江山图》作为传世山水画,不仅描摹自然山水之形,更 ① 。画中青绿山水的意境,  ②  的敬畏,也融入了士人“超逸安顿”的精神追求。观赏此画,能让人 ③  的独特气质。
  4.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山水精神的发展脉络。(4分)
  5.文本指出:“山水精神正是以自然为基准,从人的精神维度中展开对万物义理、社会秩序以及个体生命的深刻体察。”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逆流而上的大山(节选)
  西 元
  魏老骡子坐在闷罐车里,车板上铺满了稻草,车门在外面用小手指粗细的铁丝扭上了。当火车跑到第三天,出了陕西地界,进入河西走廊,一团团黄色沙尘从车厢木板间的缝隙里钻进来时,魏老骡子就明白了,这要去的地方肯定不是啥“好地方”。不过,他一点也不慌张。从他决定跟着部队走的那一刻,他就做好了思想准备,绝不后悔,这条命是豁出去了。
  与魏老骡子肩并肩坐在草铺上的是步兵学校后勤处供给科科长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