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9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11 20:52: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20字。

  2027届高二年级上学期教学测评期中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孟子的“四端”思想当中被弱化了的是“是非之心”,西方伦理思想则常常会强化这一环节。西方思想家认为,“我们拥有双重的正直:一个是良心的正直,用以正确地判断;一个是道德本能的正直,用以正确地守望,它的职能是警惕邪恶,促使向善。”在这里,“良心的正直”被放在了第一位,“良心的正直”进行正确地判断,这个判断是抽象的、一般的、是非的判断;紧接着是警惕邪恶之心,大致相当于孟子所讲的“羞恶之心”。西方伦理传统把“是非之心”,也就是把是非判断的正直放在第一位,而把警惕邪恶的羞恶放在第二位。佛罗伦萨的安东尼纳斯认为,“可以说,人的心灵中,道德本能提供了大前提:要避免一切邪恶;一个较低的理性提供一个小前提说:偷窃是不正派的,所以是一种罪恶。良心则从上面的前提中得出结论:必须避免偷窃。”在这里,“避免一切邪恶”大致相当于一般的“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的实现过程中包含着这样的推理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野兽没有自制,因为它没有普遍判断,而只有个别的表象和记忆。”有没有普遍判断,并且普遍判断是否成为推理的前提,是构成自制德性的重要条件,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
  孟子的“四端”思想有很高的伦理价值,我们在吸收西方思想的合理性并进行抽象的继承以后,可以把“四端”的顺序调整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恻隐之心应该放在第一位。要想维护公理,还非得有爱心作为精神的动因不可。如果没有注入同情的动机,规则很难被遵守,被执行。叔本华说:“所以,无论何时,在特殊情况下,确定的规则有失灵的迹象时,那一个能够向其中注入新鲜的活力的动机(因为我们当然排除建立在利己主义的那些动机),便是从源头本身引出来的——同情。”在叔本华看来,同情能够产生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就是不要损害任何人。而不损害任何人本身就是公正的德行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觉得同情是公正德行的纯粹而又简单的德行根源。
  是非之心应该放在第二位。恻隐之心之后照逻辑过程应该是是非之心。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语言来说,是非之心是一个“方法”,是有规矩,有条理。为什么是非之心应该放在恻隐之心之后,而不是之前呢?如果是非之心没有伴随恻隐之心是很危险的。就像我们骂人,如果没有慈爱的心,人家会感到很难受,不愿意接受。我们骂人,显然是有是非的分别,是羞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自己有爱心,被骂的人会感觉到,就不会生气。
  羞恶之心从逻辑上应该低于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正确,羞恶之心才正确,否则是非颠倒了,你又羞恶,岂不是偏离善越来越远!在是非道德判断的基础上又有羞恶之心来保障,自然就降低了违背道德是非判断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还要有辞让之心。如果我们还是没有把握,不知道哪个是“是”,哪个是“非”,那就辞让好了,有利于别人的事情优先去做,尽量不去做可能伤害别人的事情,用最大的努力服务别人。
  (周海春《孟子“四端”思想的伦理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
  以恻隐之心为四端内在根据的孟子道德哲学中,是非之心常被理解为判断力,然而这并非是非之心最原初的表现。孙奭认为,“此种是非之心,最初恒只表现为一好或恶之情。”因最初常表现为好恶之情,是以极易与出自私欲之好恶相混,而是非之心既然是“智之端也”,那么这里发此好恶之自我必为超越私欲之道德自我。是以是非之心乃顺辞让之心而生起,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良心的正直”与“道德本能的正直”分别对应孟子的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
  B. 材料一中,人能否构成自制德性,取决于是否有普遍判断,即孟子的是非之心。
  C. 材料二中,是非之心以对自己及他人之德性的肯定为前提,故要顺辞让之心而起。
  D. 材料二中,是非之心是“智之端”,同时蕴含着对行为的价值判断和成为行动的动力因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这样的推理过程”指的是,为实现“避免一切邪恶”的目的,人需要先完成是非的判断。
  B. 材料一中,是非之心先于羞恶之心在于其保障了道德判断的准确,降低了违背道德的行为发生的可能。
  C. 材料一中,作者基于叔本华同情能够产生“不要损害任何人”的规则的观点,认为同情是公正的基础。
  D. 材料二中,是非之心最初呈现为一种好恶之情,但不同于出自私欲的好恶,故是非之心是“智之端也”。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四段借助生活化的场景,语言直白,诠释了为何是非之心在恻隐之心之后。
  B. 材料一末段假设人尚未把握孰是孰非,可选择辞让而利人,阐释了辞让之心的重要性。
  C. 材料二中孙奭和唐君毅的话有力地支撑了是非之心的起源并非判断力,而是好恶之情。
  D. 材料二的论证结构为分—总式,论据充分,论述语言古雅,多长句并且成分复杂。
  4. 根据你对材料二的理解,在横线处填写句子,完成对“是非之心”的理解。
  5. 两个文本对“是非之心”在孟子“四端”思想中的次序的认识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孟子“四端”思想展开对比分析。材料一通过中西伦理思想比较,强调“是非之心”在道德判断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出调整后的四端顺序;材料二则深入剖析“是非之心”的双重内涵,指出其既是道德判断能力,又是推动行为的动力。两文均体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材料一偏重逻辑推演,材料二侧重哲学思辨,共同展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人能否构成自制德性,取决于是否有普遍判断”错,原文说“有没有普遍判断,并且普遍判断是否成为推理的前提,是构成自制德性的重要条件”,因此不但要有,还要成为前提,选项表述不全面。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故是非之心是‘智之端也’”,错,
  (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金三烧饼
  彭雨生
  金三是个烧饼匠,在盈水村沿河地带开了一家烧饼店。这里是去村里的必经之路,盈水村的村民隔三岔五就要从这里经过。
  盈水村的人习惯早起,都是一早就去田里干活儿的。待太阳照头的时候,就陆陆续续推着推车回家了。这时候还没到吃中饭的时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