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9 12:08: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390字。

  湖北省襄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6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认为,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论语•季氏》原文可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意为“财富贫乏”,“均”意为“各得其分”,“寡”意为“人口稀少”,“和”意为“社会和谐”,“倾”意为“政权倾覆”,“安”意为“民安邦宁”。孔子认为相比担心财富贫乏、人口稀少、政权倾覆,更应担心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安定。
  无论《论语•季氏》是否具有错漏补缀存疑的问题,结合孔子对冉求说教的背景,其体现出的正是孔子深谙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之“和”。但孔子认为此时所达到的“和”之深度仍然不够,进而提出“寡”的问题,即人口数量的问题。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相比人口数量,他更担心人口质量,确切地说,是人的内在道德问题。所以,“和”的要求不能只停留于等级分配正义的经济社会之“和”,要从经济社会之“和”上升到道德社会之“和”,即进一步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在这个意义上,“和”之高度在于“中庸”,“和”之根基在于“仁性”,以“仁”界定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以“仁”肯定固有人性的平等性。但是,孔子认为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民还未达到“安”的程度,想要达到真正的“安”还需要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所以,必须坚持“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鼓励人民自由生产,保障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民富则国富,国富则民安,本固则邦宁。
  (摘编自杨洁《论孔子“均、和、安”的公平正义思想》)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追求共同富裕?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国家,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共同富裕作为核心理想的。
  历朝历代的社会分配都很难说得上是公平的。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前行的真理,那就是社会总是存在着阶级,且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推动着历史变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论语•季氏》原文存在错漏,应将“不患寡而患不均”改为“不患贫而患不均”,才更符合“均、和、安”之间的逻辑。
  B.材料一认为孔子不关注人口数量,只重视人口质量,即人的内在道德问题,这表明“和”的深化必须以提升民众内生道德正义为落脚点。
  C.材料二孟子“民无恒产,则无恒心”的观点,与孔子“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理念一致,都强调保障人民物质利益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D.两则材料都表明共同富裕思想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发展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二者结合的产物,激励着人们为之不懈地奋斗。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孔子所倡导的“均”,并非追求绝对平均,而是“各得其分”的分配状态,其目的是通过保障社会公平,为实现“和”奠定基础。
  B.材料二引用《桃花源记》的内容、杜甫诗句和《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等例子,证明中华文化历来追求平等正义,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材料二指出,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不断革故鼎新,追求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建立一个无等级、无压迫、无剥削的平等自由的理想世界。
  D.材料二认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所有追求共同富裕理想的方法都没有产生实效,唯有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人的传统理想才具备实现的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3分)
  孔子的“均、和、安”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均”通过“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以① ______________,实现经济公平;“和”需要从经济社会层面上升到道德层面,以“仁”为基础,达到“中庸”的高度;“安”则要通过“藏富于民”的措施,实现②______________。以“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形成从“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层面,到“崇仁尚中”的③_____________层面,再到“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层面的理论逻辑,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对公平正义的深刻理解,对今天推进共同富裕仍有重要启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孔子的“均、和、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共同富裕”理念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潜流
  (美)海明威
  “我必须当上冠军,山姆。”斯托伊认真地说。
  “那容易!你在尼匹贡湖上用假绳钓鱼,没人能比得上你。”山姆说。“你知道上次在俱乐部拳击时道森是怎么评价你的吗?‘要是宾先生愿意参加拳击赛,眼下在154磅级不可能有任何拳击选手能击败他。’而且我也知道你是多么热爱拳击,可是你从来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
  斯托伊站起来,摆出一个拳击的架势:“山密弗尔①,斯兰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