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9 11:04: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470字。

  江门市2026届普通高中高三调研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2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春秋战国之际,吴王夫差全力争夺中原霸权,放松了对越人的注意。越王勾践趁夫差参加黄池盟会时,从后突袭吴国,歼灭其大量兵力并杀死吴太子;四年后又围夫差于姑苏山三年,最终在周元王四年 (公元前473年,勾践二十四年)灭吴。
  吴国北上已拓大片土地,勾践灭吴后却有非常令人诧异的举动。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他北渡淮河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向周王室进贡,获周元王赐胙封“伯”。随后竟渡淮河南归,将淮北土地送楚、还吴所侵宋地于宋、赠鲁泗东百里之地,放弃淮北退守东南,仍以会稽为都。
  更令人费解的是,勾践随后还做出决策————将都城从会稽北迁至今山东半岛的琅邪。事见东汉《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越王勾践徙琅邪,凡二百四十年。”《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记“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邪,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但“从”字语义不通,《续汉书•郡国志》注引作“徙”,可知为字形讹误,实际是迁都后修观台。
  东汉《吴越春秋》也提此事:“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从琅邪,起观台……欲徙葬琅邪”,“从”同样为“徙”之误,后文“徙葬”“不徙”可佐证。《越绝书》称越都琅邪“二百四十年”,学者蒙文通考证应为“二百二十四年”,此说较可信。
  勾践迁都理由传为“欲霸中国”“尊事周室,行霸琅邪”,晋人郭璞亦言“琅邪者,越王勾践入霸中国之所都”。但琅邪远在山东半岛东南海岸,越人北上需经淮北,既欲称霸中原,为何弃淮北?失淮北后又怎会轻易迁都?
  唐代起便有质疑,《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县道记》称:“勾践本理(治)会稽,盖因会诸侯于河,权于此观望经旬,不应都于此,《吴越春秋》所说近于诞谬。”北宋刘恕编《资治通鉴外纪》干脆不记迁都。当代学者陈伟也对此表述过明显的困惑。除此举明显违背常理之外,《吴越春秋》成书晚,而《史记》《左传》《国语》等早期文献对此缺乏记载,显然都是重要原因。
  不过支持迁都的证据也多。《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琅邪“越王勾践尝治此”,《水经注》《竹书纪年》也提勾践灭吴后“徙都琅邪”。清代顾栋高虽觉《吴越春秋》《越绝书》“怪诞不足信”,但因文献记载一致,仍判定“越徙琅邪为是”。今人蒙文通也论证:《墨子》提莒国(今山东莒县)东受越侵,《孟子》《世本》记越伐鲁、侵齐、灭滕郯,这些活动需以琅邪为都才合理,故“必都于琅邪于理乃合”。
  琅邪地处偏远,何以迁都于此,也不免引人疑惑。清代陈梦雷质疑,认为勾践欲迁父丧,显是久居,可琅邪如弹丸之地,怎容都城延续二百年?清代凌扬藻也猜“勾践必不离江淮吴越而僻治于此”。
  明代胡应麟未否定迁都,却认为此琅邪非齐之琅邪,“或吴越间地名有偶同者”。明末刘翼明称今江宁金陵乡有琅邪城,是勾践迁都处,但此地是晋室南迁后侨置的“南琅邪”,远离海岸,与《吴越春秋》“望东海”之载相悖,故此说不成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未记载勾践迁都一事,以及《左传》《国语》等早期文献也未提及此事来看,勾践徙都琅邪的说法显然存在一定的疑点。
  B.明代胡应麟认为勾践所迁之都的“琅邪”,并非地处北方齐鲁滨海地带的琅邪,而是江南吴越之间另一处同名的“琅邪”,这一观点获得了刘翼明的认同。
  C.清代陈梦雷认为勾践迁都实因欲迁父丧,而琅邪地域狭小,难以作为都城延续越国国祚,凌扬藻则推测勾践的活动范围必不离开江淮吴越一带。
  D.清代顾栋高虽因《吴越春秋》《越绝书》与正史有细节差异,否定其史料可信度,却因《汉书》《水经注》等文献记载的一致性,仍认可“越徙琅邪”的真实性。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墨子》《孟子》中越国在莒、鲁等地的军事活动记载为依据,蒙文通认为“勾践徙都琅邪”可解释这些行动,其论证角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B.文章既承认琅邪“地域狭小、位置偏远”的缺陷,也未忽视其“可辐射北方、支撑军事”的优势,打破了“非此即彼”的论证误区。
  C.为了直接佐证“越国曾实际占有琅邪”,文章辨析了战国秦汉文献中“至某地”“有某地”,常表示“边界抵达而非实际占有”这一特殊语义。
  D.文章对存疑内容,用“似乎应当”“盖因”等词语对表述加以限定,对明确史料,则直接陈述事实,体现出语言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近年山东琅邪台遗址考古发现:地层中未检测到春秋末期越国典型器物,如越王勾践剑类青铜礼器,仅存少量战国中期齐鲁文化遗存,且已确认遗址核心建筑“大台”为秦汉时期高台基址,与越国无关。这一发现也让勾践迁都琅邪这一说法的争议更受关注。从文献记载来看,        ①        ;再从考古发现(缺乏越国遗存),到琅邪本就远离越国本土的史实来看,        ②        ;从“田恒占据琅邪”的历史背景考量,越迁都不易。因此,关于勾践是否真的迁都琅邪,       ③        。
  4.本文在探究勾践徙都琅邪问题时,大量运用文献互证的方法,即用多份文献相互对照来展开探究。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一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4分)
  5.文献是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本文与苏轼《石钟山记》对待文献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当孙少平背着破烂行李,从拥挤的汽车站走到街道上的时候,他便置身于这座群山包围的城市了。他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他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
  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他在心里发出疑问。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