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4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贤能与政治实践联系起来,是儒学的特点之一。在儒家的视域中谈政治形态意义上的贤能,首先涉及“贤”与“能”的关系。孟子已对“贤”与“能”作了区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在这一分野中,“贤”主要与内在的道德品格或德性相涉,“能”则指治国经世的实际才干。与“贤”相联系的“位”首先涉及荣誉性的社会地位;相应于“能”的“职”,则主要指治理性或操作性的职位。对待贤者的方式是尊重,能者所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被使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在以上区分中,德性与能力本身各有定位,但从社会的层面看,侧重于德性的贤者与侧重于能力的能者又都不可或缺:唯有尊贤使能,才能使天下之士都愿意为君主效力。
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在谈到天下之序时,也涉及贤与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根据这一理解,则在天下为公的背景下,既应关注“贤”,亦应注重“能”。相对于孟子在区分贤与能的前提下肯定二者,《礼记》更直接地从正面确认了贤与能的相关性。当然,肯定贤与能的联系,并不意味着无视二者的不同定位,事实上,《礼记•礼器》对贤与能的社会功能同样作了不同的规定:“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有德”与“有道”属广义的“贤”,“尚有德,尊有道”相应地近于孟子所说的“尊贤”,“任有能”则与“使能”具有相通之处。
从历史的演进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现为一种理想的社会预设,以此为前提,“选贤与能”首先也具有政治理想的性质;“尊贤使能”则更多地展开为一种现实的政治要求。与之相联系,贤与能既有理想之维,也包含现实内容。从现实的层面看,贤与能都包含二重性。“贤”作为德性,具体表现为个体的内在品格,在内容上,这种品格与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立场相一致:德性与品格本身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体现。在形成的方式上,德性与品格又基于个体的修养。儒家所肯定的贤人,往往也体现于个体的价值追求或人生追求。《论语•雍也》载,在赞美颜渊之贤德时,孔子便感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贫寒的物质境遇中依然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贤德所展现的便是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内在品格。
德性意义上的“贤”不仅与个体性的人生追求相涉,而且也表现为与社会相关的品格,并有其普遍的社会涵义。孟子在谈到“进贤”时,便指出了这一点:“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亲,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贤”,意味着相关个体所具有的贤德已展现于个体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得到了群体的认可。作为社会化的德性,“贤”同时表现为政治品格,并为主政者所应具备。就君主而言,有此品格则为贤君,其特点在于为政关注民众。《孟子•滕文公上》载:“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如果说人生取向层面的贤德表现为私德,那么,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贤德则具有公德的意义。
(摘编自杨国荣《贤能政治:意义与限度》)
材料二:
在儒墨相訾相非的时代,二者对于贤能的标准就不太一样。萧公权认为,“孔子尊德,墨子尚贤”。从字面意义解读“贤”,《说文解字》:“多才也。”《玉篇》:“有善行也。”德才兼备方为贤。不过,儒墨对德性与才干的理解是不同的。孔子是注重德性的伦理思想家,良好的德性是贤能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认为,对社会发展来说,“贤者”和“能者”都不可或缺,必须要举贤使能。
B. 孟子“尊贤使能”和《礼记》“选贤与能”都认可“贤”和“能”对政治的重要性。
C. 墨家的“德性”标准以能践行“兼爱”精神为根本,主张平等的无差别的爱。
D. 儒家的“能”指践行仁学、内圣外王的治国才干,墨家的“道术”不含此内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分析“贤”“能”关系及二者在政治实践中的定位,再重点分析“贤”的内涵。
B. “贤”“能”都具有理想和现实的二重性,颜渊之贤和贤君“恭俭礼下”是其证明。
C. 儒、墨两家对“贤”“能”的评判标准有所不同,这和其身份及阶级属性不同有关。
D. 墨家“辩乎言谈”是贤能之士必需的交往能力,这符合战国道术分裂的时代要求。
3. 如果给材料二拟写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个是( )
A. 儒墨思想的核心差异对比 B. 儒墨贤能标准的不同及根源探析
C. 墨子“尚贤”思想的内涵解读 D. 儒家“尊德”与墨家“尚贤”的对立
4. 战国时期,国君常常任命善于统计农桑数据、能有效组织水利工程修建的官员主管地方政务,并要求各级官吏在处理民间纠纷时需清晰说理以化解矛盾,同时考核其施政措施给百姓带来的实际收益。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这些做法是如何体现墨家“尚贤”思想的。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古代的“贤能观”展开论述,但论述的角度和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古代“贤能观”,对比分析儒家与墨家思想。材料一阐述儒家“贤”“能”内涵及其在政治中的定位,强调德性与能力统一;材料二聚焦墨家“尚贤”思想,剖析其与儒家在贤能标准上的差异及社会根源。二者互为补充,展现先秦贤能政治思想丰富性,揭示不同学派理论分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墨家的‘道术’不含此内容”错误。根据材料二“从墨子的思想体系来看,墨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践行,道术不仅仅指广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方法”可知,“不含此内容”夸大了二者的差异。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足迹
王愿坚
拐过那道挂满冰柱的断崖,大雪山的山顶就在眼前了。
就在这时候,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
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