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7 11:49: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10字。

  广西来宾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到三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古文化有如满天星斗,交相辉映。距今3800年至3500年,晋南豫西形成更具包容力和影响力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认为,二里头遗址应该就是夏朝的都城所在地。夏之后,出身东夷的殷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恢宏博大的殷商文化。源自西北而又与羌、戎部族有着密切关系的周人继之而起,发展了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也极为辉煌的时代。三代的历史,也正是各部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早早地确立起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
  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大一统政权,不仅有效巩固了春秋战国五方之民互融互鉴的历史成果,也为中华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和更为有力的制度保障。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和社会动荡是历史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既广且深的民族融合。经过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匈奴、鲜卑等一批古代民族融入中原,他们的民族文化也汇入了中华文化的洪流。正是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基础上,一个国土广袤、典章焕然、精神振奋的大唐盛世屹立于世。不仅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不断有新的民族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有新的生产技术得到发明和运用,不断有新的文化融入中华文明血脉,中华民族也因此日益发展壮大。
  在中华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东奔西走、南来北往,走出了中国历史上几条著名的走廊,如河西走廊、辽西走廊等。这些走廊既是民族迁徙交流的通道,也是经济文化交往交融的通道。它们犹如一条条粗壮的血管,把中国的山山水水连在了一起,也让中华各民族的心跳在了一起、血流在了一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共融共通的价值取向。中华文化不提倡故步自封,而是讲究兼收并蓄,坚持有容乃大。先秦儒家经典《论语》开篇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热爱学习、善于交往、乐于共享的文明底色。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被传为佳话,同样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也被视为“圣人之道”。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给青藏高原带去了谷物种植技术、汉文典籍以及佛教造像。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感慨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与此同时,藏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原,白居易诗云:“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长安仕女的时髦妆容就源自对吐蕃妇女的效仿。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流落海南,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进而在长三角地区推广传播,这是交流促成创新的生动例证。正是在这种长期而频繁的交往交流中,各民族血脉交融,逐步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
  (摘编自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材料二:清朝的建立和巩固,实现了中国空前规模的大一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认同进一步增强。当清朝疆域基本定型时,“夷”和“外”也就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指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而是清朝大一统版图之外的民族、国家、文化。但是,在19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面临巨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身东夷的殷人取代夏朝,出身羌、戎部族的周人继殷商而起。早在夏商周三代,各部族之间就互相交往交流交融。
  B.河西走廊等历史上几条著名的走廊,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开拓,实现了各民族之间在地理上的互通和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
  C.魏源、梁启超都是公羊学派的学者,前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后者认为每个时代夷狄的概念不一样,所有夷狄都会加入华夏。
  D.辛亥革命后,中国当时文人都用“五族大同”等概念批评了西方列强所谓单种族的民族国家理论,粉碎了西方列强让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的企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融合深入而广泛的时期,大唐盛世正是建立在匈奴等一批古代民族与中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基础上。
  B.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都是中华民族有共融共通的价值取向的例证。
  C.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可以论证中华文化不提倡故步自封,而是热爱学习、善于交往、乐于共享的观点。
  D.清朝在中原取得政权后,“夷”和“外”不仅指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还包括了清朝大一统版图之外的民族、国家、文化。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顾炎武在一个时期内受“华夷之辨”论影响,然而不久他即以“四海”“四方”等词代替“华夷”概念。
  B.龚自珍反复陈述清代边疆形势与前代大不相同,“疆其土,子其民,以遂将千万年而无尺寸可议弃之地”。
  C.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
  D.章太炎在《排满平议》中直接针对“新世纪”派的主张,选取相关问题作剖析,凸显了“排满”言说的弊端。
  4.同样是谈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两则材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4分)
  5.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鼓书艺人①  老舍
  宝庆②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