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82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形容湖区水域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一词,开始出现于这一时期的诗文之中。如唐代诗僧可朋的“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宋代梅尧臣的“风帆满目八百里,人从岳阳楼上看”;还有“洞庭八百里,幕阜三千寻”;等等。
但《元和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县(巴陵)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周围)二百六十里;青草湖在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洞庭、青草两湖合计,周回仅五百余里,与《水经注》记载的“广圆五百余里”一致,并无变化。因此,诗文中的“八百里洞庭”,当包括当时华容县境内的赤沙湖(此时亦称赤亭湖)。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赤沙湖有纳入洞庭湖的趋势。
宋代文献中,洞庭湖向西扩展的趋势已有明确记载。《皇朝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巴陵县西,南连青草亘赤沙,七八百里。”《巴陵志》记载更为明确:“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可见随着湖区的继续沉降,水面扩展,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汪洋水域(见下图)。赤沙为洞庭吞并后,原来两湖之间的华容南境,地皆面湖,民多以舟为居处,随水上下,渔舟为业者十之四五,所至为市,谓之潭户。
(摘编自《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加剧,原始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消亡。随着云梦泽的消亡和北岸统一的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洪水期的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清道光《洞庭湖志》记载:“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一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左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元和郡县志》与《水经注》的记载,唐宋时期洞庭湖的范围与诗文中“风帆满目八百里”“洞庭八百里”等描述一致。
B.从《唐宋时期洞庭湖水系图》看,洞庭湖和其西边的赤沙湖、南边的青草湖已连成一片,这是湖区沉降、水面扩展的结果。
C.19世纪中叶开始,藕池河、松滋河逐渐形成,大量洪水携带着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以及南部堤垸全部溃废。
D.根据一些专家的预测,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泥沙淤积而彻底消亡,但实际上洞庭湖在三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没有变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中的“估计”一词表示并不确定,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B.材料二按时间顺序梳理元明清至现代洞庭湖的演变,阐述了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原因,条理很清晰。
C.材料三通过对比1998年一些专家的预测与三峡水库运行后的实际数据,有理有据地指出洞庭湖不会在2150年消亡。
D.三则材料均谈及洞庭湖“扩展与萎缩”的原因,材料一、二着眼于自然因素,材料三着眼于人为因素,形成互补。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开发加剧, ,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而至消亡。随着云梦泽消亡与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在洪水期,洞庭湖 ,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19世纪中叶,随着藕池河、松滋河的形成, ,加之堤垸侵蚀湖面,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千米,目前约为2625平方千米。
4.材料三中主持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是如何体现地理特征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儿子,你是谁
夏有志
刘科长发现子儿子的秘密,血压又高了。
这天,他在家休息,发现儿子独居的小屋实在脏乱得不成体统,就一边骂着“可恶的小少爷”,一边喘着粗气替儿子打扫起来。扫到儿子的床下,他窥见一个磨损得不像样的小皮箱。这是他早年上学住校时用过的,已经为他服务过三十年了。记得去年曾把它扔了,没想到它又从垃圾堆悄悄溜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