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镇江中学、南京市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6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6 11:19: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7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50字。

  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其文化本质而言,即是以“共同体”为依托对中华民族所进行的持续文化塑造,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共在生存智慧的价值自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总体性文化力的价值诉求。
  “共同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在生存智慧,回应了人类对“我们如何能在一起”的终极追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共同体。从共同体的连接纽带来看,有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等;从共同体的聚合范围来看,则有家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地域界限,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得人才、技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然而,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信条催生了“私人化浪潮”,它带来了选择的自由、支配的乐趣、尝试各种生活方式的机会以及自我价值的认同,甚至在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中导致既有共同体的破坏乃至瓦解,“我们如何能在一起”成了重要的时代课题。
  人类社会始终致力于对共同体价值的理论吁求和实践探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学就曾率先发出了对“共同体”的价值追问:我们需要何种城邦共同体以实现正义、民主和公共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马克思哲学在反思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时,努力探寻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应然的价值张力,旨在实现对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的积极确证,即“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基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体精神和人类历史对共同体的价值求索,我们认为共同体是人克服个体局限,去追求共生、共在和共同创造的价值生存方式,是人的社会生存方式的本质性确证和价值性升华。如果从共同体连接纽带的价值序列来审视,则呈现出了“血缘-地缘-文缘”依次递进的模式。血缘共同体诉诸人的物质性存在,依凭人的生理特质纽带,揭示出人因血缘关系而发生的生命联系;地缘共同体诉诸人的社会性存在,依凭人的生活地域纽带,揭示出人因共同生活场域而发生的社会联系;文化共同体诉诸人的文化存在,依凭人的共同精神纽带,揭示出人因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风俗传统、生活方式而发生的文化联系。只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共同的精神文化依赖关系,共同体的聚合就意味着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个体的精神丰盈、价值富足与文化认同,共同体的解休就意味着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个体的价值失落、道德贫瘠与文化归属缺失,甚至会导致整个文明的解体。
  民族共同体就是沿着“血缘-地缘-文缘”的递进模式而构建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发端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在共同生活的地缘联系中形成了彼此承认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与利益联系,进而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记忆,塑造着全体成员的文化生命,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双重特征的民族共同体。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依凭的不是国家的政治强力,而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化认同始终是聚合中华民族的核心纽带。正如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论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民族危亡关头最能催发深刻的民族自觉意识,近代以来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的历史依据。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共同体”名义对中华民族进行的文化塑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累的深入研判、对近代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深刻反思、对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宏伟愿景的深邃洞察中所得出的重大民族构建方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在于以共同的历史记忆唤醒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生命,激发中华儿女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合力。
  (摘编自邹广文《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叙事结构》)
  材料二:
  2019年4月23 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 70 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信条将会在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中破坏乃至瓦解既有共同体。
  B.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与“社会”截然相反,前者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而后者只是暂时的、表面的。
  C.各国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但这不应妨碍争议各方携手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如何在保障人类更好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应对的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种类众多、形式各异,进而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本质,点明其构建意义。
  B.根据马克思哲学的共同体精神,个体如果离开共同体,将失去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失去了个人自由。
  C.材料二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D.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赣超”超踢至第八轮,入场券一票难求,各地友人献唱战歌,江苏球迷千里赴赛,赛事热度持续“破圈”。
  B.拉萨八廓街周围,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大院现在有100多个,四川麻辣烫“烫”到了边疆,新疆羊肉串“串”遍了全国。
  C.“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D.20世纪50年代,家住于田县的库尔班•吐鲁木大叔渴盼“骑着毛驴上北京”。现如今,于田万方机场通航,航班畅达八方。
  4.材料二中划线句子在本段的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礼记》(大道之行也)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请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火  
  巴金
  ①船上只有轻微的鼾声,挂在船篷里的小方灯,突然灭了。我坐起来,推开旁边的小窗,看见一线灰白色的光。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船停在什么地方。我似乎还在梦中,那噩梦重重地压住我的头。一片红色在我的眼前。我把头伸到窗外,窗外静静地横着一江淡青色的水,远远地耸起一座一座墨汁绘就似的山影。我呆呆地望着水面。我的头在水中浮现了。起初是个黑影,后来又是一片亮红色掩盖了它。我擦了擦眼睛,我的头黑黑地映在水上。没有亮,似乎一切都睡熟了。天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