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联盟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810字。
江苏省南京、镇江、徐州联盟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我观察着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社交。二十年前,人们兴奋于网络聊天室里“匿名交流”的自由,坚信虚拟连接能深化人际关系;如今,当智能手机成为身体的“延伸器官”,我们却陷入奇妙悖论——明明“在线好友”数以百计,深夜emo时,竟找不到一个可拨通电话的人。
这不是个体的偶然。我访谈过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学生抱怨“发朋友圈等点赞,像在演一场没人拆穿的戏”;职场人坦言“工作群消息轰炸,真正想聊的话却卡在输入框”;老人对着智能音箱说“晚安”,却在与儿女视频通话时,盯着屏幕里模糊的脸沉默。数字技术编织的连接网,看似让所有人“永不离线”,实则让交流成了标准化的“信息投喂”——表情包替代了真心的笑,简短回复消解了倾诉欲,连“共情”都能被算法拆解成“关键词匹配”。
更隐蔽的改变发生在“独处”的消失里。过去,独处是“吾日三省吾身”的沉淀,是与自我对话的契机;现在,“无聊”瞬间被短视频、游戏填满,我们恐惧真正的安静。年轻人说“洗澡都要带手机放歌,怕听见自己喘气声”;上班族周末“躺平刷手机”,看似休息,实则被信息洪流推着走。数字技术把“空闲时间”碾成碎片,我们在虚拟互动里疲于奔命,却忘了给真实的自我留一间“安静房间”。
这些观察让我不安。当我们用“已读不回”伪装洒脱,用“在线隐身”回避沟通,数字技术究竟是拉近关系的桥,还是隔绝心灵的墙?或许该警惕:我们正用“连接一切”的技术,创造着“最熟悉的陌生人”社会——看似紧密相连,实则孤独蔓延。
互联网所形成的连接并没有把我们联系得更紧密,却让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人们确保手机必须时刻在身上,仿佛那是自己的护身符。饭桌上,家庭成员很孤独地待在一起,每个人都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我相信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反思的转折点,必须采取一些行动,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才是能够决定怎样利用科技的人。
(摘编自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
材料二:
《群体性孤独》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忽视了真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尽管与他人保持着联系,其交往却是浅层的,人们从在线联系中感受到的不是关爱和亲近,而是孤独和隔离。遗憾的是,特克尔的出发点存在偏误,她直接把数字社交导致群体性孤独当作事实,并依据过去的社会交往模式把“低头族”的行为判断为病态,而不是优先探讨沉浸于数字世界是否真的带来了群体性孤独。
数字技术赋能的连接泛在给社会带来了可见的变化,比如,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提到数字技术虽让人们“在线好友”众多,但在遇到紧急状况时,却不一定能快速从中获得帮助。
B.材料二认为特克尔对数字社交的批判,体现出她受传统社交观念束缚,没能理解数字社交的新特点。
C.综合两则材料,“群体性孤独”指人们因过度依赖数字社交,在现实交往里变得沉默寡言,失去社交能力。
D.两则材料都认识到数字技术对社交的影响,前者侧重现象批判与危害警示,后者则侧重理论重构与本质探讨。
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关键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使用“标准化信息投喂”一词,意在强调数字社交中算法对交流内容的控制;材料二提出“心灵同场”概念,旨在超越交流形式而关注交流本质。
B. 材料一通过“信息洪流”描述信息过载对注意力的吞噬;材料二通过“社交革命”强调数字技术对交往模式的颠覆,两者都肯定了技术影响的深远性。
C. 材料一中的“连接一切”与材料二中的“连接泛在”都体现数字技术带来的广泛连接,且二者都认为这种连接能彻底消除社交中的孤独感。
D. 材料一通过“最熟悉的陌生人”揭示数字社交的虚幻性;材料二通过“重构关系”强调数字社交的革命性,两者在“数字社交是否真实”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孤独感产生原因”的分析,符合材料二观点的是( )(3分)
A.数字技术加速普及,人们大规模抛弃传统社交方式,在虚拟与现实的割裂中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
B.身体同场时,孤独感往往会被消除,因而数字社交是孤独的“罪魁祸首”,必然引发孤独情绪。
C.性格内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外部世界交流太少,长期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社交圈,容易引发孤独的情绪。
D.能否找到心灵同频、互动共情的人是消解孤独感的关键,和身处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无关。
4.请分析材料二第3段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忧虑“独处的消失”,提倡“给真实的自我留一间‘安静房间’”。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也描绘了“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的独处之境。请结合《我与地坛》全文主旨,分析史铁生笔下的“独处”与材料一所倡导的“独处”在精神内涵与写作目的上有何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像是影子,像是其他
李浩
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漂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譬如,“不着家的”“特窝棚的”。譬如,“死鬼”“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