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5100字。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第一次阶段考
语文科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卡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大外宣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国一些文络游戏、网络影视剧成功“出海”,到中国旅游成为海外民众的新时尚,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对外开放的力量。我们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摘编自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材料二: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随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水涨船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国际社会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文化启示。同时,中国快速发展也让个别国家坐立不安,他们固守冷战思维,大搞单边独霸、阵营对抗,凭借信息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代表着综合国力,我们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可以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B. “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蕴含着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思想智慧。
C. 当前国际话语权成为大国博弈焦点,建成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才能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撑。
D.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具体做法,但要注意把握好基调,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论述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时,提纲挈领,从总体角度论述了其重要意义及原则,具有方向引领性。
B. 提升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需要鼓励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提高境外文化企业投资合作的规模和质量。
C. 在数字文化领域,我国应大力发展贸易,发挥国内大市场和丰富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内容建设,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D. 材料二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在各个分论点论述时,一般先提出论点,再论述背景、意义,最后提出具体措施。
3. 材料二为节选内容,如果为之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B.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具体措施
C.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影响
D.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社会背景
4. 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有怎样的必要性?请简要作答。
5. 阅读下面这段话,分析该电影践行了材料二的哪些策略。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戏曲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听觉体验,得以迈向国际市场并取得巨大成功。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聚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影响力,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材料一提出核心方向,强调开放包容与国际传播创新;材料二结合国际形势,从推动文化出海、构建传播体系、提升文化贸易竞争力三方面给出具体路径,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又紧扣当代文化创新与国际话语权建设,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系统思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代表着综合国力”错。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等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代表着综合国力”。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不厌深(厌倦) 驽马十驾(一天 行程)
B. 榆柳荫后檐(树荫)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C.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
D. 士大夫之族(类)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