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6届普通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610字。
广东省清远市2026届普通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制作相对复杂造型常用的失蜡法;另一类是运用最广泛的范铸法。
先说范铸法:“铸”好理解,这个“模范”的“范”是啥意思?简单来讲.在铸造青铜器之前,先用陶土做出这个青铜器的形状,这个东西就是“恔;再用陶土从模上翻印一个外壳出来,这就是“范”。所谓“范铸法”,这就是用泥范来铸造青铜器的技术。
具体怎么个铸造方法呢?大致分为六个步骤。
首先是选料。
因为模和范的要求和功能不同,所以用料也有差别,做内模的泥料要求有较低的收缩性和变形性,目的是保持器物的形状和尺寸,同时方便脱模和清理。而做外范用的泥料则要求有比较高的强度、硬度、耐火性和透气性,这样才能承受住熔融金属的压力和温度,同时能排出气体和杂质,防止铸件出现缺陷。
所以,做内模的泥料要经过反复的揉搓、摔打,以及较长时间的浸润、醒土,这样泥料才具有韧性。而做外范用的泥料,通常是由土、砂、植物纤维、草木灰、熟料等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
料选好以后,接下来就是第二个步骤:塑模。就是用泥土把青铜器的基本形状塑造出来,如果上面需要纹饰或者是铭文,就先把样式的轮廓给雕出来,需要凸出来的部分另外做纹饰造型贴在泥模上,需要凹下去的部分就直接把它刻出来。
第三步是翻范。翻范是铸造技术的基础,也是青铜器铸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前面我们讲的“模范”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做这一步,需要准备好一些细致一点的泥土,把它们紧紧地按贴在泥模的表面,其目的是要让雕塑出来的泥模外形样式能够反印在泥片上面。
接下来到第四步,合范。
到了这一步,要把翻好的范分块取下来,阴干,然后烧成陶范,再把这些陶范拼成要做的青铜器外腔的形状,这就叫作“外范”。
但是,一般的青铜用具基本上都有盛装的作用,如果只有外范,那浇筑出来的青铜器不就是个实心的东西吗?所以,还得有个“内范”,也就是青铜器的内芯。芯跟模的样子一致,只是略小一些,跟外范组装的时候,芯在里、范在外,外范和内范之间就形成了空腔,这个空腔用来浇筑金属熔液,厚度就等于是青铜器的厚度。
那这个“内范”是怎么做成的呢?
方法之一,是在已经做好的外范的内面贴一层泥片,贴好之后,再把外范整体合好,往里面填充芯料。这样就翻制出了内芯。
接着,把“内范”倒过来,再把内外范合在一起,这样,内外范之间就有了空隙。合好以后,上面加一个封闭的范盖,在范盖上留下浇筑孔,青铜熔液就可以浇注进来。
?目的是让排气孔和铜液中的杂质集中在器物底部,这样就能确保器物的表面光泽无暇、花纹清晰。
万事俱备,第五步,就是浇注了。先把铜锡铅的合金熔化成液体,再把液体从事先留好的空隙里浇注到陶范里等待降温凝固。等熔液凝固后,打碎陶范,就得到了你要铸造的金灿灿的青铜器。
最后就是修整。刚成型的青铜器比较毛糙,这时候就需要工匠们拿出打磨工具进行打磨,之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青铜器终于铸造完成。
说完范铸法,我们说说失蜡法。
第一个问题,这个蜡是什么蜡呢?中科院研究员华觉明认为,中国的传统蜡料的成分包括了蜂蜡,或者是虫白蜡、石蜡,也包括了松香,还包括动物油或植物油,按照不同的配比做成。
第二个问题,失蜡法是怎么操作的呢?
首先,把你想要铸造的东西,用蜡做一个形状一模一样的出来,这个和范铸法的称呼一样,也叫做“模”。
其次,用陶泥一类耐热材料,把这个做好的模严丝合缝地包起来,除了留几个便于流动的孔洞,不要有一丝空隙,然后加热,让泥巴干燥硬化。
然后,进一步加热,把蜡熔化掉,让蜡从留好的孔洞里倒出来,这样,这一团泥中间就留出了一个和蜡模形状、大小完全一致的空腔,这个空心泥壳也叫作“范”。
最后,把金属熔化后注到这个范里,凝固以后,把范敲掉,你得到的金属铸件就和蜡模一模一样了。
这个,就是最简单的失蜡法。
有人可能会问,博物馆里的青铜器那么多,我怎么区分我看到的青铜器到底是用哪一种方法做出来的呢?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看“范缝”,啥意思?失蜡法是整体包裹,而范铸法都是拼接而成,只要是拼接,就会产生缝隙,这个就是最简单的区分方式。
当然,失蜡法也会留下痕迹,比如所谓的“净放线”,也就是在蜡模被烧完以后留下来的一条或者多条黑色的印迹,说白了就是烟灰。
下面,我们说一说两种铸造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范铸法的优点,是模具做好之后可以多次使用,所以,可以批量生产很多相同形状的器物,节省了材料和时间。缺点是有范缝和垫片的痕迹,不利于表现精细的纹饰和镂空的效果。所以它适合制作大型、简单、规整、重复性高的器物,比如鼎、钟、簋等等。
相比之下,失蜡法没有范缝和垫片的痕迹,可以表现精细的纹饰和镂空的效果,丰富了器形的视觉要素。缺点是每个器物都要用掉一个蜡模和一个范,不能批量生产,成本较高。相对也更适合制作小型、复杂、精致、独特性高的器物,如尊、盘、禁一类。
最后一个问题,中国的青铜器既然成就那么高,为什么秦汉以后,青铜器就逐渐走向了衰败?
原因有很多,包括政治斗争、国家分裂、外族侵扰、青铜器功能的变化等等。铁器对于青铜器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地位非常重要,以范铸法和失蜡法为代表的工艺也催生了大量的杰作,并形成了中国青铜器独特的传统,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铜器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之路,更好看、更好用、更容易造、更便宜的替代品终将成为主流。
(摘编自杨学涛《青铜器是怎样炼成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要承受住金属熔液的压力和温度,同时能排出气体和杂质,防止铸件出现缺陷,所以做外范用的泥料比做内模的泥料好。
B.制作泥范第二步是先用泥土把青铜器的形状塑造出来,再在凸出来的部分做纹饰造型贴在泥模上,并在凹下去的部分刻铭文。
C.“模范”是指翻范,翻范需要把细致一点的泥土,紧紧地按贴在泥模的表面,使雕塑出来的泥模外形样式能够反印在泥片上面。
D.内范比外范略小一些,样子一致。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在二者之间会形成一个空腔,这样就获得了一个有盛装空间的青铜器了。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因果关系呈现了反复的揉搓、摔打和较长时间的浸润、醒土对保证做内模的泥料的韧性的作用,表达逻辑严密。
B.原文在介绍青铜器的制作方式时,多次使用了“接着”“然后”“再”等顺接连词,清楚地呈现了青铜器制作工艺流程。
C.文章从制作工艺和应用范围两个角度,分别说明了青铜器的两种铸造方法具有的优势劣势,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文章使用设问修辞,指出中国青铜器逐渐走向了衰败的原因,其中包括青铜器功能的变化、铁器对于青铜器的冲击等等。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曾侯乙尊盘上的纹饰细密复杂, ① ,浑然一体,而古代没有机床,无法对青铜直接进行雕刻,因此只能采用中介物质石蜡,也就是“失蜡法”。“失蜡法”顾名思义,以蜡做模,进行雕刻,随后内外用稀泥填充加固,待干后形成坚硬的外壳。 ② ,而这就形成了可以铸模的空腔。最后堵住排蜡口,灌入铜水,一份“外酥里嫩”的制品就“烤制”完成, ③ ,就能够得到与蜡模相同的器具了。
4.根据上下文,画线处提出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一句,也涉及了青铜铸造(金人即铜人)。请根据文本中的“范铸法”介绍铸造这十二个金人应该有怎样的流程。(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 与 地(节选)
沈从文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复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