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30 9:45: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02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
  图灵在1936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过程与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灵而言,这篇论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极问题:“机器能思考吗?”这促成了他于1950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
  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B(比如女人),一个模仿者A(比如男人),以及一个人类提问者C。游戏过程中,C不断地向A和B提问,比如C问A和B:“你的头发有多长?”模仿者A的目标是尽量使提问者C做出错误的判断,于是A可能会说:“我长发及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B可能会说:“我是女性,你别听他的!”但A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C要做出正确判断并不容易。
  现在图灵问,如果模仿者A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的问题。这个游戏最终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
  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其实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甲)在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及心灵和哲学领域,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
  哥德尔在1972年,针对图灵1936年论文中关于机器等价于人类计算员写了组评,称其为“图灵分析中的一个哲学错误”。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自然更高于机器的计算过程。(乙)因为人虽然可以判断不可证命题的正确性,但机器在一个逻辑系统中却受制于不完备性定理,显然不具备这种判断能力。
  由此,以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认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器”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源,秉持图灵信念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杰出人才存在。
  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心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只懂英文而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他手边有一本英汉字典(工具书,或类似的翻译程序)能够进行查询,屋子只有一个窗口与外相通。这时屋子外的人将写有中文的纸片通过窗口递进来,屋子里的人通过查询英汉字典翻译后再将结果传出去。这样屋子外的人会认为屋子里的人是懂中文的,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懂中文。塞尔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反驳了关于机器会具备智能的说法,他认为计算机只是处理了接收到的信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而并不理解信息真正的内容。
  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坚定地秉持着图灵信念,其中就有候世达。他撰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与塞尔类似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了一个理想的机器智能,站在机器的视角,以创作诗歌为例说明了机器是可能具备人类智能的。文中提到:
  “语法”这个术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语法处理过程不会涉及语义。(丙)当我们从各种结构的变换以及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从无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
  自哥德尔之后,形式系统就将语法和语义区分了开来,图灵机这样的形式系统关注的是语法,然而智能的概念却涉及语义,这正是其中存在混淆的地方。侯世达解释的这段关于如何完成从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
  在1950年的文章中,图灵大胆预测机器要通过他的模仿游戏,成功欺骗人类,需要大约50年时间:“我认为,在大约50年时间里,有可能对具有约10⁹存储容量的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得它们在演示模仿游戏时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经过5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会超过70%……”
  图灵的预测相当成功。201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了图灵测试,比图灵预测的时间只晚了12年。(丁)到了2023年,基于深度学习的ChatGPT风靡全球,它的前身GPT-3采用大模型训练了1750多亿个参数,相当于10¹¹量级,只比图灵的预测高出了两个量级,而且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这样,图灵信念者的不懈努力拉开了机器智能的帷幕。
  (摘编自吴翰清《计算》)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灵从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开始,最终成功地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
  B. 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更高于机器,这一认识可以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颠覆。
  C. 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对图灵信念构成了最强有力的挑战。
  D. 侯世达认为机器在语法处理过程中会涉及语义,而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可能具备智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对“思考”这个概念的认知达成一致,人们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就会形成共识。
  B. 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多领域联合攻关。
  C. 完成中英文翻译是“中文屋”思想实验的关键,如果把中文调换成俄文,实验结论就没有说服力。
  D. 图灵对未来50年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说明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会越高。
  3. 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句用“不仅”“也”这组关联词语,说明了“论断”所涉及 领域广泛,交待了“世纪大论战”的复杂性。
  B. 乙句直接解释了上句中哥德尔的观点,连用两个“显然”,语气十分肯定,强调了人与机器的不同。
  C. 丙句用“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等词语,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兼具形象性和科学性,通俗易懂。
  D. 丁句多处引用数据,与前文 数据形成对比,直观地呈现了ChatGPT前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严谨准确。
  4. 以下表格是对图灵测试的梳理和分析,请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参与者 A:模仿者_________B:回答者(人类)C:提问者(人类评委)
  测试规则 三个参与者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任意的;人类评委C可以提出任何问题,但不知道________
  测试结果 如果_________,则通过测试
  测试局限性 _________
  5. 请依据图灵的观点或塞尔的观点,分析下面Deepseek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解答。
  你是如何工作的呢?
  已深度思考(用时7秒)
  您好!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我的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对话我会独立处理,不会保留历史记录。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见麒麟 
  哥舒意
  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
  “夫子现在还有学生?”
  “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
  “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