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90字。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推崇工匠精神。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对匠心匠魂的形象表达。新时代,高铁动车、航天飞船、大国重器等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
精益求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好了还要更好。干一行钻一行。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是对品质的追求,对一流的追求。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许是我们看得到的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也可能是我们看不到的精密精准、胜在毫厘,于毫厘之间体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准。认真,就能做得更好;高标准,方能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深入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一丝不苟,是严谨认真,是追求细节完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毫厘不敢安,做好一件事,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开始,在每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优秀的工匠能从细处见大,在细节的追求上没有终点。坚持细致工作,从细节入手,才能汇涓涓细流成江海。
追求卓越,是不断进取,是敢于开拓创新。千万锤成一器。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要以创新求突破。广大劳动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创新能力,超越自我、勇攀行业顶峰,这是工匠精神的必然追求。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干劲,离不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摘自李玉滑《以工匠精神筑梦新时代》)
材料二: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分别对应了工匠的本分、追求、作风和使命。而中国古代文化中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三个维度。对照来看,二者在求新、求精、求真等存在相通之处,而这些品格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有明确记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新时代工匠精神必须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这与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所论如出一辙。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工匠精神的内核之一就是精益求精,唯其如此才能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技艺水平。
C. 材料二认为,传统的工匠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在求新、求精、求真上是相同的,这在古代文献有记载印证。
D. 材料二认为,求真既是工作中的诚实守信、专注认真的态度,也是把握工作规律、掌握工作方法的追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强调工匠精神由来已久,更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弘扬;每个人都可以践行工匠精神。
B. 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悠久的文化传统。
C. 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结构,主体部分从求新、求精、求真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展开论述。
D. 两则材料都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意蕴,但论述的角度和思路各有不同。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一项是( )
A.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
B.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D.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吕子约》)
4.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论语》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请结合材料谈谈各自表达的侧重点有何异同。
5. 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如何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盼望羊羔儿
刘庆邦
吃过早饭,娘让我跟二姐一块儿去放羊。“你二姐放羊时还要割草。”娘说,“你拿上咱家那个破茶缸子,把羊屎蛋儿捡起来,攒点肥料。”
二姐牵着羊向南边走,土路两边麦苗长得绿油油的。羊看见麦苗伸着嘴想吃。二姐使劲一拽绳子,大声训斥羊:“羊,我看你敢吃公家的麦苗,我就勒死你!”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对我们家有过实质性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