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 共23题,约10790字。 - 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弯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园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有删改)
 材料二:
 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和独有的美学范畴,西方艺术中完全没有这一美学观念,这体现了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
 B. 中国艺术发现了“虚实”的哲学原理,对“虚”的重视远超“实”,因为只有“虚”能让欣赏者与物象产生距离,获得空灵之美。
 C. 中国园林中的亭子,不仅具备供人休憩的实用功能和收摄众景的整合功能,更能通过“空”的特性,让心灵感受到丰富的意蕴。
 D. 材料二指出,“简”是产生空灵境界的关键,只要艺术作品的意象或线条足够简约,就能达到简约与空灵的境界,引发无穷想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欣赏中国画时,若只关注画面上的有形内容,忽略“无画处”的虚空部分,就无法体会到“计白当黑”的妙境,难以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
 B. 苏轼评价陶渊明、柳宗元的作品“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这与“空”为前提、“灵”为内核的空灵辩证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
 C. 王维《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空山”的“空”为背景,以“人语响”的“灵”为点缀,完美诠释了空灵境界的虚实结合。
 D. 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却能展现“千岩万壑”的意境,这说明抽象艺术在表现力上完全超越了写实艺术。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是( )
 A.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密集的意象抒发深沉的悲秋之情,情感浓烈而直接。
 B. 齐白石画虾,仅用寥寥数笔勾勒虾 形态,却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让虾仿佛在水中游动,充满生机与灵动感。
 C. 西方油画注重写实,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精准还原人物、景物的细节,追求与现实世界的高度契合。
 D.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造,融合了山水、建筑、花木等元素,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意境。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园林艺术如何体现“空灵”特质。
 5. 两则材料都围绕“空灵”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不亡,有我!①
 齐邦媛
 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在南京虽曾有炉边幸福时日,但妹妹降生、父母欢颜,转眼都如昙花凋谢。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之后七年,轰炸宛如随着日升月落而至,不曾稍歇。但重庆是我们流亡的终点,中山中学走了五百里,在自流井大庙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