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2026届高三10月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9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27 8:01: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1 总计:1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380字。

  2026届高三10月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口述史在当代中国迅速发展,并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口述历史不仅是一种叙述故事的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记录手段,它能够捕捉历史的关键时刻,并记录人们的即时反应与情感体验。口述历史存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记忆的易变性、叙述的主观性、采访对象的层次差异以及资料整理加工的复杂性。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口述史的应用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口述史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推动历史学向公众开放,构建一个开放且多元的历史叙述空间。
  口述史之所以又被称为公众口述史,是因为公众对它有着切实的需求。传统上,能够留下文献记录的通常是社会精荚,大多数普通民众则缺乏这样的机会。大多数人的记忆信息往往无法得到充分表达和文本化,最终导致这些记忆流失。历史记忆一旦消逝,若非当事人亲口叙述,便难以复原,这正是口述史的价值所在。口述史的出现,使广大民众得以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发声、记录,将个人的声音转化为文本,弥补了传统文献的缺陷。在过去40年间,中国的口述史实践呈现旺盛发展势头。口述史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不同社群,而且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开始重视口述史,使得口述史的实践与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
  口述史致力于通过口头叙述捕捉当代社会的细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若不将人类的言语转化为文本,它们便很难被后世传承。口述历史的采访过程,不仅仅是信息的搜集,更是对历史瞬间的精准捕捉。它能够记录下事件发生时人们的直接反应和情感,对于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状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记录的即时性,赋予口述史在记录当代工作与生活状态方面的独特优势。作为一种专业的历史记录方法,口述历史有助于我们筛选和整理这些零散信息,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图景。
  无论是个人叙述还是公开演讲,均可以归为口述史的范畴。这种研究方法以口头表达为重心,注重记录个体经历与真情实感,为历史研究提供独特视角。从实践角度看,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就是将大脑中的记忆整理成文本的过程,不仅要求研究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求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叙述的条理性,是区分日常口述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标志。口述史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构建框架,将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口述史具有推动公众史学发展的重要潜力。公众史学的核心宗旨在于促进历史学的公众化,强调历史知识的共享和公众参与,以及历史学在公共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公众史学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多元的历史叙述空间。通过口述史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代社会,把握人心脉动,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尽管目前这种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持续深化,口述史在未来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钱茂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口述史》,有删改)
  材料二:
  从2020年到2022年,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中日多家单位,历时3年行走于中国东北和日本,跨越中日23座城市,采访拍摄了近百名日本遗孤及其后代。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5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这本书让人们永远牢记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从另一面记述了中国养父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述史是一种历史记录方法,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将易逝的言语转化为文本,捕捉历史细节与情感
  体验,弥补传统文献的不足。
  B.口述史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公众参与度不足,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口述史的应用
  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C.口述史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将大脑中的记忆整理成清晰的文本,才能区分日
  常口述与学术研究。
  D.口述史之所以被称为“公众口述史”,是因为其采访对象限于普通民众,专门记录精英阶层之外
  被传统历史文献所忽略的声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没有口述史,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记忆信息可能无法文本化而流失,后世也难以复原这些记忆,
  这从侧面凸显了口述史记录普通民众记忆的重要价值。
  B.材料二编辑董芳“惶恐于‘来不及’,更庆幸‘此刻正在做’”的心情,既体现口述史抢救濒危
  历史记忆的紧迫性,也反映从业者对历史传承的责任感。
  C.口述史存在记忆易变性、叙述主观性等局限,但《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通过筛选甄别口述
  材料、核对图文信息,消除了这些局限带来的影响。
  D.吉林省相关单位将《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推向国际,计划出版英文版、日文版,这一做法
  符合口述史推动公众史学发展、促进历史知识共享的目标。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抗战老兵向当地博物馆捐赠老军装、军用挎包等历史文物,为博物馆的历史记录提供细节印证。
  B.某民间组织收集普通市民的生活回忆,汇编成《老城变迁史》,呈现不同阶层市民的生活变迁。
  C.某电视台拍摄纪录片,记录科学家的科研历程与学术观点,为科技史研究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
  D.某出版社整理历史名人的演讲录音与访谈记录,形成《名人访谈录》,丰富了对名人思想的研究
  素材。
  4.请根据材料,完成下面的表格,分析《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这一口述史项目在“操作流程”与“价值实现”两个维度上的具体表现。(4分)
  维度 具体表现
  操作流程 前期准备 联合多家单位,确定选题方向与采访对象,调研规划
  中期采访 ①
  ② 严谨地筛选、甄别与文字润色,精心设计书籍版式
  价值实现 历史价值 抢救性地记录了战争记忆,提供了珍贵史料
  ③ ④
  国际传播价值 策划英文版、日文版,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5.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现了口述史的特点。请概括材料一所阐述的口述史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这些功能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文本一:
  佚名新闻(节选)
  黄宁
  留给许爱仁的时间不多了。现在已是正午过后。这个时候,太阳很好。他坐在写字桌前。他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
  今天发生的一切实在突然,他迟迟没有回过神来。他的手腕仍然有些生疼。唐导演抓住他的手腕,急匆匆讲的那些话仿佛还回荡在耳畔。好几次,他想插话,但都被唐导演按住了,手腕上的力道随之加重。终于等到唐导演讲完,许爱仁却觉得不真实,有太多的问题想要问。但他要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