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未来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10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 约14950字。 - 河南省新未来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10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爱国主义何以成为一种美德
 刘 擎
 要对爱国主义做出严格的界定并不容易,但在一般意义上,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包括对自己国家特殊的爱和认同,对这个国家及其同胞之福祉的特殊关切,也常常引中出为祖国的利益和兴盛而奉献的意愿。
 托尔斯泰认为,爱国主义既是愚昧的,也是不道德的。每个爱国者都相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最美好的,但这显然不是事实,因此爱国的激情源自一种愚昧而错误的认知。同时,爱国主义者往往将本国的利益率为最高目标,不惜以别国的损失为代价来促进本国的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这在道德上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相冲突。爱国者常常列举祖国的种种卓越之处,这似乎表明爱国有其客观的理据,源自祖国的优异品质。但实际上爱国情感并不依赖于祖国的客观品质,因为即便承认有别的国家更为卓越,爱国者也不会因此而移情别恋。在根本上,对祖国的爱不是“对象品质依赖”,而是“自我身份依赖”。爱是因为这个国家包含着“我”,这是“我的国家”。因此,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在我们通常的道德感中,利他主义比利已主义更为高尚。若是将爱国主义视为“自爱”或“利己”的衍生物,那么它在道德上至少是可疑的。所以有人断言,爱国在本质上是自私的,虽然难以抑制和消除,但并不是一种值得标举的美德。
 然而,将爱国等同于自私或利已主义的论断未免过于草率,也很难令爱国者信服,因为这种论断忽视了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别。首先,利已主义指向个休的自我,而爱国的对象是一个共同体,后者可能蕴含着关怀和奉献等利他主义的品格。其次,利已主义的道德疑点在于损人利己,在于不公正地对待他人,而爱国主义并不一定要取“损别国而利本国”的方式。自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甲)如果只是因为爱的对象中包含了“我自己”就要受到道德贵难,那么我们对自己所属的家庭、社区、城市和族群的爱都无法豁免,甚至对人类和对地球的爱也是如此————爱人类,是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爱地球,是因为我是地球上的物种之一。
 由此看来,道德评价的要点不在于是否自爱,而在于如何自爱。所有的爱国主义可能都是自爱的衍生物,但是自爱的方式相当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爱国主义。仇外的、极端排斥性的“爱国主义”以类似损人利己的方式来爱国,很难在道德上得到辩护。而温和理性的爱国主义主张所有国家之间的平等尊重、互利互惠,完全可能与普遍的道德原则相兼容。但问题是,爱国毕竟意味着一种“偏爱”。一个爱国主义者若是能一视同仁地对待祖国和别国,能对本国同胞与其他国家的人民怀有同样的关切与忠诚,那么他就变成了一个世界主义者,不再具备爱国主义的界定性特征。因此有人认为,爱国主义在道德上总是危险的,必须予以节制和修正。
 针对这种观点,政治哲学家沃尔泽曾以父母对子女之爱来作对照分析,相当具有启发性。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几乎都有情不自禁的爱,是一种近乎本能的、非理性的偏爱。但这本身并不构成我们反对父母之爱的道德理由。(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景:父母渴望对自己的孩子予以“特殊的”关心和照顾,但同时能“以己度人”,理解其他孩子的父母也具有这种偏爱倾向。因此,他们承认自己的孩子应该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服从公平的程序。通情达理的父母甚至会督促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人,服从公平的程序。在这种情景中,非理性的偏爱与公平的道德原则完全可以兼容。
 同样,爱国主义即便是一种自爱的衍生物,也未必要走向极端的排他性。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也完
 (摘编自《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国主义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其主要内涵包括对自己国家特殊的爱和认同,以及对这个国家及其同胞的福祉的特殊关切。
 B.爱国主义不是盲目的激情,而是有客观依据的,如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甚至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依据。
 C.爱国主义都是自爱的衍生物,但是因为自爱的方式相当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爱国主义,我们对它们不能一概而论。
 D.晚近出现的理论表明,爱国主义者所忠诚的对象并不一定是现存的政治共同体,人们可以因为这个共同体的堕落而不再认同它。
 2.下列对文本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先界定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为全文奠定概念基础;随后引入托尔斯泰等人的观点,引出爱国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的核心争议。
 B.文章反驳爱国主义即自私的片面观点,而后提出合理爱国主义的标准,最终通过“批判性忠诚”理论巩固观点,破立结合,层层深入。
 C.文中甲处画线句运用归谬法间接证明爱国中包含的自我关联并非道德缺陷,从而支撑前文爱国主义与利己主义存在本质区别的论点。
 D.文中乙处画线句运用事实论证,阐述非理性的偏爱与公平的道德原则可以兼容的道理,通过生活场景使抽象的道德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3.下列文段是对文本局部内容的概括,从文中找出相关概念(词语或短语)填入文段的横线处,保证文段的内容与文本精神一致。每空不超过8个字。(3分)
 爱国主义中的情感联结常常呈现出复杂性:它首先是一种 ① ,因个体将国家视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而产生依恋,而不是单纯基于国家的客观优劣;这种情感又可能滋生 ② ,如同父母对子女的本能偏爱,即便知晓他国更优,仍难动摇对祖国的特殊情感。但健康的爱国主义需以 ③ 为内核,它要求人们忠诚于符合自由与正义理想的共同体,而非盲目维护现存制度,在国家偏离核心价值时,能以其真正品格之名提出反思与批判,如此方能在情感归属与理性判断间找到平衡。
 4.林觉民等革命党人志在推翻清朝政府,请结合本文观点分析他们的行为是不是爱国主义行为。(4分)
 5.有人说爱国主义就是利己主义,请你运用本文的观点反驳。(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落 魄(节选)
 汪曾祺
 到我复学时,学校各处都还是那样,但又似乎有些变化:有一种顺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样子。大图书馆还有那么一些人坐着看书。①指定参考书不够。然而要多少本才够呢?于是就够了。草顶泥墙的宿舍还没有一间坍圮的。一间宿舍还是住四十人。一间宿舍住四十人太多了。然而多少人住一屋才算合理?一个人每天需要多久时间的孤独?于是这样也挺好。生物系的新生都要抄一个表:人的正常消耗是多少卡路里。他们就想不出办法取得这些卡路里。一个教投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