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7440字。
高2027届高二(上)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先在答题卡上准确工整地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
3.请在答题卡中题号对应的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损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天人互动的层面看,“群道”不仅具有人道的内涵,而且具有天道的意义。《荀子•王制》中说:“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这里的“万物皆得其宜”同时涉及人道与天道。如果治理合宜,那么世间万物都将各得其所。
当“群”仅仅被理解为人所以能够生存的条件时,其着眼之点主要是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单纯地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往往可能导致对自然的过度支配与占有,这又反过来会使人的生存条件受到影响。而真正意义上的“群道”不仅旨在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而且意味着从更广、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可视为对群道原则的引申。
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都有自身的内在法则,对待自然(天地万物),则需要充分尊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处理社会领域中的事宜,需要合乎礼法。由此,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内在法则而发展;从人道的角度来看,依乎礼法,则不仅可以使社会之中一般民众人心归一(“百姓一”),而且将得到有德之士的拥护(“贤良服”)。百姓和贤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百姓一,贤良服”也相应地体现了本于群道的多样治理效应。如果说,贤能与礼法的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合群之道,那么,天人合宜、人际和谐则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群道指向的内在目标。
(摘编自杨国荣《合群之道——〈荀子•王制〉中的政治哲学取向》)
材料二:
万物连续一体是荀子生态文明观的逻辑前提和根据。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突破了“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的思维,“群”不仅是兽群,还是群众,甚至超越了生物群类,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荀子说,“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各种群类具有连续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同群类内部是连续的,水火等无机物与植物、动物等有机物虽是异群类,但也是连续性的。人是高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王制》从万物、六畜、群生等方面进行论说,肯定了“群道当”的价值。
B. 作者认为,简单地把“群道”置于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之上来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C. 区别人和他物的方法在于,判断人是否具备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形成和合之群。
D. 荀子说的“分”含“分别”之义,主张人要遵守天的规律,但不能一味地顺从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道”讲求循道而治,“人道”提倡依乎礼法,“群道”则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B. 荀子的生态文明观,建立在万物连续一体的基础上,作者借此倡导人们善待万物。
C. 荀子认为人们可通过培养君子人格,修养君子德性,从而做到合群、能群、善群。
D. 材料二中指出,由于“义”与“分”具有生态意蕴,所以要求它们法于天地自然。
3. 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荀子•王制》中的言论,是为了告诫主政者应当“治理合宜”,使万物都各得其所。
B. 材料一论述“群道”时将真正意义上的“群道”和着眼于人自身需要和目的的“群”对比。
C. 材料二大量引用荀子的言论,并阐释“群”“分”和“义”等概念,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 材料二先总说荀子持生态群观,然后从如何做到合群、能群、善群三个方面进行分层论述。
4. 下列对材料二阐述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5. 在处理经济、社会、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上,两则材料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围绕荀子“群道”展开,材料一从政治哲学角度,指出“群道”兼具人道与天道内涵,强调其需兼顾社会礼法秩序与自然法则,以实现天人合宜、人际和谐;材料二则聚焦生态文明,提出万物连续一体是荀子生态观前提,阐释通过修养君子德性,以“分”“义”实现合群、能群、善群,达成万物和谐。二者从不同维度挖掘“群道”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判断人是否具备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荀子认为人能群是人与他物的最重要区别”可知,能群是人与他物的最重要区别,而非具备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群道’则是二者的有机结合”错误,根据材料一“天人合宜、人际和谐则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群道指向的内在目标”可知,“群道”需同时考虑两方面,但并不是两者的结合
(二)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从获得的情报中得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