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1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24 11:21: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500字。

  高 2025 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两汉时代,人的活动和观念受神学目的论与谶纬宿命论支配,在此背景下,难以产生“人的觉醒”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思潮。
  B. 《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在内容上多咏叹日常时世、人事等,情感上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在魏晋时期具有开创性意义。
  C. 魏晋时期,从上层贵族到中下层人士,都感慨人生短促,这种对生死的重视与哀伤,是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
  D. 材料二认为,汉乐府中的《薤露》《蒿里》和《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诗句,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生死主题的直接源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其他领域更能敏感地反映社会思潮,因此魏晋时期“人的觉醒”最先在文艺和审美领域体现出来。
  B. 魏晋诗篇对生命无常、人生易老的咏叹之所以能千古传诵,关键在于其蕴含的对人生、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C.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因亲故离世的悲痛,既产生了少壮应努力建功立业的想法,也有了及时行乐的念头,体现了当时对待人生的两种态度。
  D. 东晋玄言诗枯燥乏味,是因为其完全脱离人生真实体验,只进行纯哲学议论,未涉及对生死主题的思考。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陶渊明《拟挽歌辞》:“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C. 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D. 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魏晋时期的生死主题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魏晋时期文学作品中生死主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6 分)
  (二)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 6-9 题。
  浔阳江头那一夜
  林那北
  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
  虽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但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雨比节日还少,周围祈求甘露的仪式连绵铺开,百姓的祷告声地动山摇,上苍却总是不肯听进耳里。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