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21 15:16: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98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期)10月月考试题
  高2024级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三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其实,这是很不全面、也不十分准确的。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它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摆脱形体束缚、超脱智识局限的“坐忘”境界,和形如枯木、心似死灰的“吾丧我”状态,沉浸在自我精神世界中。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说的无为,主要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帮助万物生长却不将其据为己有,有所成就却不因此自傲,给予引导却不加以绝对的控制)(《老子》第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第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过于注重自然而忽视人为,一则说老子只看到屈从的一面而未见进取的一面,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治,在此基础上也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例如强调无为不是停滞不动,而是不凭个人主观意志行事。总而言之,《淮南子》所倡导的“无为”,是一种尊重客观规律、不妄加干预的积极治国智慧。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自然无为的赞叹。孔子认为,天从不言语,却能使四季更迭、万物生长,这是一种无声而高效的运行方式。他还称赞舜帝的治国之道,认为舜之所以能天下大治,并非依靠繁杂的政令或强力的干预,而是以身作则、庄重端坐,以德化人,从容而治,这正是“无为而治”的典范。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指出,执政者应引导百姓根据自然时序进行生产活动,耕种渔猎都要合乎时令,这样资源才能持续再生,百姓生活才能富足有余。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 。
  B.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的。
  C. 韩非讲求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讲求臣道的无为,两者追求不同,但都有积极意义,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 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并非绝对不可调和的。
  B.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B.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儒道思想的二元互补结构。材料一以“有为/无为”为轴,揭示二者在政治哲学层面的相生相济,勾勒出从对立到融合的思想史脉络;材料二则从人格理想与艺术精神切入,展现其在个体安顿与审美领域的对立互补。前者侧重社会治理的辩证智慧,后者关注心灵世界的动态平衡,二者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奏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是说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部分,直接将其判定为“积极有为的”太过绝对。
  C.“两者追求不同”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指出“汉初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治,在此基础上也表彰臣道的无为”,说明黄老之学也支持“君道的无为”,与韩非的追求有相同之处。
  D.“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 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引用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而非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人
  (英)毛姆
  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