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130字。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东亚: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创作”,有幸跟三位老师同台,下面先有请张执浩老师与大家分享下您对人工智能(AI)的看法,以及它对诗歌写作的冲击力。
张执浩:春节期间我测试过一些人工智能软件,比如,让它们仿照杜甫或李白的风格写几首格律诗,相当不错。又让它们仿照我或另外的诗人来写现代诗,感觉就不是那回事了。目前看来,人工智能写的现代诗缺乏主体经验感受,花里胡哨的修辞组合太过,这当然可能跟它的资料库欠缺有关,据说起初是一些学院里的知识分子诗人在“喂”它,如果哪天将现代诗资料不分风格大量地“喂”给它,那它会不会摆脱目前的局限性?AI技术的发展是无法预知的,我们现在对它的观点也是变动不居的。但不管未来会走到哪一步,硅基生命是没办法取代碳基生命的主体经验的。我一直认为,就写作而言,不是诗歌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诗歌,而这样的需要最终会确保文学的终极意义不会就此丧失,即,我们终将从写作这一行为本身获取自救的可能。人会犯错,AI不会,文学呈示的是人类自身的渺小、脆弱和不堪。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创作从来不是为了逞强斗狠,不是日趋正确或真理在握;恰恰相反,文学呈示的是人类自身的渺小、脆弱和不堪,是一种示弱的勇气。作为置身于这一时代的诗歌写作者,我们也应该警醒地看到,那种缺乏个体生命体验、只擅长在修辞领域打转、没有独特的个人口吻的作品,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诗歌终究是一种声音,它不是简单的发生学,而是更为高级的“发声学”,你的语调、音色和气息是AI创作无法复制的,至少目前是如此。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在发声学的层面上展示自己独特的语言驾驭能力,勇于败笔求生,把写作本身视为生活对自己的额外奖赏。如是,“帝力于我何有哉”?
桫椤:AI依赖庞大的资料库而存在,它只是按照人的指令搬运和加工数据,自身并没有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显然AI做不到这一点。尽管AI有局限,但是显而易见,AI作为一种技术无法阻挡,它的功能一定会越来越强,这也就意味着它写出来的诗,在“作品”意义上可能会越来越好。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诗人要有自处之道,而不是一味地反对和拒绝,我们要有人机共生的办法。诗人固然可以把AI当成“外骨骼”,但是要坚守诗歌创作的底线。诗歌创作的过程,是诗人与自我、与世界、与语言不断对话与冲突的过程,是诗人对生命、对存在、对人性的深度思考与探索,这一过程——而不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底线,也是诗歌在人机共生时代保持其独特魅力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对于诗歌编辑而言,由于要处理的是“作品”,AI写作会对工作带来挑战,如何区分辨别AI作品与人类作品是一个难题。
(摘编自《AI时代的诗歌创作挑战——诗人丁东亚、张执浩、桫椤、汤天勇四人谈》)
材料二:
当下,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已从实验阶段迈向传播阶段。各大网络文学平台每日接收海量AI稿件,自媒体空间亦充斥着机器生成的文本。尽管人工智能尚未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但及时审视其带来的冲击已成为文学批评界的当务之急。在探讨其利弊之前,须先厘清人工智能文学的能力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执浩认为AI在仿写李、杜风格的格律诗时表现出色,但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因资料库欠缺而缺乏主体经验感受,若扩充资料或能改善。
B. 桫椤指出,AI自身并没有主体性,AI无法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同时他也认为诗人不能一味地拒绝人工智能,要与之共生。
C. 李玮团队的测评显示,AI虽能模拟情感、构建隐喻、理解文化语境,但始终无法触及肉身在场的生存痛感等“人的文学”的本质。
D. 材料二强调“人的文学”这一传统要求文学应对和介入现实、参与社会变革、重建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与材料一中张执浩的观点一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执浩认为AI无法复制诗人的发声学特质,因此人类诗歌的价值将始终高于AI作品。
B. 桫椤指出AI创作的“作品”可能越来越好,但创作过程的不可替代性才是诗歌价值的核心。
C. 李玮认为AI的冲击让文学的本质更模糊,未来的文学创作,要同时依靠人类情感与技术。
D. 两则材料均认为目前AI无法取代人类创作,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主体性以及资料库不完善。
3. 下列诗句中,无法体现“肉身在场的生存痛感”的一项是( )
A. 他熟练地跳过地砖上翘起的金属条/货架深处传来咖啡机的嘶鸣。
B.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C. 还有她生过的火/灭了,当我哆嗦着再次点燃,火/已经从灶膛里转移到了香案上。
D. 感觉每一次离开,身体都要一次割裂/仿佛候鸟躲在林间,对抗着季节的轮换。
4. “帝力”出自先秦民谣《击壤歌》,歌谣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张执浩引用的“帝力于我何有哉”?
5. 某校文学期刊计划开设“AI时代的诗歌创作”专栏,邀请你撰写卷首语。请结合材料,提出三条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狼牙山远眺
张庆和
狼牙山本无名,在中华大地上它仅仅是千万秀峰中极为普通的一处。然而,自从那年那月那天的一场战斗①之后,狼牙山便有名了,继而声名远扬。
蒙蒙细雨中,我听到花草在歌唱,大山在诉说:
兽性的蹄在践踏我们的国土,锋利的刀在血刃我们的百姓。苦难中挣扎的中国人民啊,外受欺辱,内遭蹂躏,血性的男儿岂能坐视无睹。于是,在大江南北,在黄河两岸,山,举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