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40字。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对AI的冲击最为敏感,文学家在AI面前越来越显得无奈。中文逍遥大模型基于创作者的想法灵感,能够一键生成万字,根据一张图写出一部小说,它能大幅提升创作者的效率,也具备一次读懂100万字小说的功能。从文学创作来说,作者的个性思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但是AI写的《机忆之地》已在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这是人类作家用3个小时,与AI平台前后对话66次、形成4万多字的稿件后,从中复制5900多字形成的作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2023年在《人工智能看哲学》一文中提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没有哪门学科比人工智能更需要和哲学打交道。”2024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团队利用生成式AI开发了一款可以与古希腊哲学家们进行对话的系统。
在历史学研究中,AI也有广泛应用。比如,通过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指标评价、可视化分析等技术,研究人员可基于历代《食货志》文本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此外,通过AI制作复原的数字人,诸多历史人物得以“复活”,从教材中走出来,穿越到现实之中。
科技进展影响考古学的两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南京师范大学吴庆龙带领的团队2016年在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的《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他通过建立黄河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在郑州至开封段发现宽达30公里的古河道遗迹,证明在公元前1920年前后20年间存在一场持续20年以上的超级洪灾,这正是大禹治水的现实背景。它不仅印证了《尚书》中“汤汤洪水方割”的记载,更意外触发了关于大禹治水技术体系的全球大辩论。另一个是2024年2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发布了一个根据互联网视频训练的基础世界模型——Genie(精灵),可从合成图像、照片、草图生成多种动作可控的环境。2024年底推出的新一代世界模型Genie2,则可根据一张图生成可供人类或AI智能体游玩的无限3D世界。这在考古发掘、历史场景复原方面,有极为可观的应用前景。
此外,AI在绘画、音乐、诗歌、电影、舞蹈、雕塑等艺术领域也展现出强大能力。2018年,首件AI生成作品《埃德蒙•贝拉米肖像》就被佳士得以43.25万美元拍出。
(摘编自刘钊《AI赋能千行百业,传统文科也不例外》)
材料二: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有了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才会产生审美活动。同时,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客体的怡人属性和主体的心理愉悦的有机统一。作家和艺术家拥有了真实的生命经历,获得了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才会产生对时代和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把握,进而才能将其内化于自己的创作中,让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德毅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哲学就更需要人工智能。
B.如果没有AI对《食货志》文本的技术处理,那么研究人员就无法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
C.Genie2模型能从多种图像生成可控动作环境,Genie2更可生成无限3D世界,这已经广泛应用于考古场景复原。
D.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也应该能全方位感知外部环境、会产生情绪和感情,并且和人类建立起某种新的社会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列举AI在文学、哲学、历史、考古及艺术等多领域的应用,展现其强大的赋能作用。
B.材料二引用马克思关于“美”的论断,为下文论述AI在审美和创作上的局限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C.材料一侧重介绍了AI的应用案例,材料二则深入探讨了AI创作的本质与局限,二者形成互补。
D.两则材料运用举例论证,都试图对AI在人文艺术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明确的、结论性的预测判断。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AI在文艺创作上本质是模仿”这一观点的是( )(3分)
A.AI写秋景诗时,反复使用“落叶”“寒霜”等人类高频秋景意象,难以创造全新意象。
B.AI在绘制古风插画前,需要学习数千幅人类古风画作的构图、配色规律才能生成作品。
C.AI生成的电影剧本,它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关系设定高度贴合人类经典电影的创作范式。
D.某AI音乐平台可根据用户输入的“治愈”“轻快”等关键词,实时生成专属背景音乐。
4.下面是某同学与AI的对话,为什么说《云海之巅》是“写”的而不是“创作”的?请根据材料概括分析。(4分)
某同学:请模仿卞之琳的《断章》写一首短诗。
AI:好的,我将延续《断章》的结构和意境特点,通过自然场景和人物互动,表达了相互映照、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融入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下面是一首仿写诗:《云海之巅》你站在山顶看云海/看云海的人在山腰看你/山风拂过你的衣角/你拂过别人的思绪。
5.材料二提出“人工智能还无法取代人类的文艺创作”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俗世奇人•洋(杨)掌柜
冯骥才
杨掌柜和洋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这因为他有两个古董店,开在不同地方。在租界那边他叫杨掌柜,店名叫杨记古董铺,专卖中国的老东西。在老城这边他叫洋掌柜,店名叫洋记洋货店,只卖洋人的洋东西。
洋人喜欢中国人的老东西,中国人喜欢洋人的洋东西。头一个看明白这些事的是他,头一个干这种事的也是他。于是,他拿中国的东西卖给洋人,再弄来洋人的东西卖给中国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