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57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卷不回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所谓“外来语”是指汉语中引入的外来词汇,这在近百余年的现代汉语中是屡见不鲜的,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不仅有功,而且厥功甚伟,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外来语的引入,现代汉语就不会发展到今日这个模样。但是汉语除了有其强大的吸收力以外,还有强大的同化力,一般的外来语在经过汉语的吸收、使用和同化以后,往往会改造成地道的汉语词汇,从而“外来语”就演化为“外来概念词”,成了现代汉语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如“德律风”演化为“电话”,成为汉语词汇大家庭中的一员了。但是,也有一些外来语在汉语中没有演化为外来概念词,仍保留外来语的形态,被人民所接受,例如纯译音的“苏维埃”,译音加表意的“卡片”,半译音半译意的如“浪漫主义”,直接借用的如“场合”等。这些外来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引进了新鲜事物,有利于文化交流。它们与旧社会中的“康伯度”(买办)、“那摩温”(工头)、“西崽”(侍应生)等被强制输入的外来词汇有本质的区别。
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在近十几年以来,的确出现了一些词汇——你说它们是崇洋心理也好,说它们被强制输入也好——破坏了现代汉语的纯洁和阻碍了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这在日常用语中,特别是在商业用语中,尤为突出显著。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电视和报纸的商业广告中,许多商品的商标都采用了许多洋里洋气的名字。如果说这些名字都已从外国名字音译过来,也许为了把这种产品打到国际市场去,倒还说得过去。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洋名大多是不合外文语言规范的,比如人家有“曼哈顿”,你就来个“曼克顿”。甚至还有什么“蒙丹妮”“奥丽斯”“玛奇卡”等等,原来是汉语拼音或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倒译过去,成为洋里洋气的汉字名字的。这样做,显然目的是蒙骗咱们自己的同胞,或者投有些同胞的崇洋心理之所好。因此,把这种现象归为外来文化的强制输入,我认为是不切实的。因为它并不是外来文化势力强加于我们头上的,而是国人之中有一部分人崇洋心理所造成的自觉的行为,我们把它理解为“文化认同错位”也许更合适一些。令人感到有意思的是,倒是一些外国公司的商号,为了打进中国市场,却采用了一些地道中国化的名字,如“曼哈顿银行”叫“大通银行”。
如果说在商业界由于文化水平等等的条件限制,出现不伦不类的误用,还是可以理解的话,在新闻领域里出现这种误用就是不可原谅的了。前不久就曾在报刊上看到一个令人吃惊的大标题——《90年代时尚物语》,你以为讲的是有关90年代时尚的故事,因为“物语”在日文中是“故事”的意思。但这篇《90年代时尚物语》却是一篇关于时尚的新闻报道,报纸如此随便借用——实际上是误用——外语词汇,其结果只能造成汉语的混乱。不仅词汇误用,而且对外国典故也有一知半解的随便误用。比如前一阵子报道反毒和反贪的电视片和新闻特写中,都出现过“高举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字样。记者和编辑显然都没有弄清楚这个出诸希腊神话中的典故的原意,就按自己的主观猜想来使用。难道汉语中就没有适当的典故或成语可用吗?为什么非用不仅读者不易理解而且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的洋里洋气的外国词汇呢?显然这是一种崇洋心理在作祟。外国文化和语言中的优秀成分,凡是能丰富中国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只要可能,我是竭力主张借用和吸收的。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在借用和吸收之前,必须弄清楚借用的词汇或典故的确切含义,否则牛头不对马嘴,贻笑大方事小,污染汉语纯正事大,因此必须谨慎从事。
(节选自董乐山《翻译的甘苦》,有删改)
材料二:
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为多元文化在各地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同时也蕴含着强势文化覆盖弱势文化、削弱多元文化的风险。社会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市场价值。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比经济实力弱的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价值更为广阔,其价值得以实现的机会更多。事实表明,英语作为国际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可谓当代市场价值最高的语言。所以英语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英语外来词渗透进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这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话”从纯音译词演化为纯意译词,并进入汉语词汇,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同化力。
B. “苏维埃”等外来词虽然没有演化为“外来概念词”,却能够丰富现代汉语词汇。
C. 商业广告中洋名的滥用,是外来文化强制输入的结果,反映了外来文化对汉语的侵蚀。
D. 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有可能造成强势文化覆盖弱势文化,影响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的两个破折号构成插入语,从不同角度对“一些词汇”的成因进行补充。
B. 材料一“洋里洋气”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汉语“文化认同错位”现象的普遍性。
C. “曼哈顿银行”改名是外国公司的主动行为,不属于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反渗透。
D. 英语外来词的过度渗透以及极端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均可能对本土文化生态造成冲击。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外来词“本土化”的一项是( )
A. 黑客(hacker) B. 脱口秀(talkshow)
C. 逻辑(logic) D. 盘尼西林(penicillin)
4. 材料一最后一段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 近年来,中国式英语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如:“Iongtimenosee”(好久不见)这一中式表达早已融入英语日常交流。你如何看待这种语言现象,请结合材料简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