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16 9:39:5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9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魏晋时代的时间并不长,魏晋玄学的文献也不如佛教、宋明儒学那么多,但在中国思想史上仍代表一个重要的阶段。魏晋玄学弘扬的是道家,是道家的复兴;隋唐时代是吸收佛教、弘扬佛教;宋明时代是弘扬儒家;这些都代表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阶段。中国哲学的重点就在儒释道三教。
  由客观的学术面来看,魏晋玄学在当时有个主要的课题,那就是“会通孔老”的问题。魏晋是弘扬道家的时代,在那时讲道理是以老庄为标准。但当时的名士尽管弘扬道家,却也并不抹杀孔子的地位,即圣人的地位到那时已经确定了,没有人能否认。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即自然与名教表面上有冲突的问题。老庄重视自然,儒家重视名教(以正定名分为主的封建礼教),因此这也就是儒、道二家是否冲突的问题。这是个学术史上的客观问题,那时的学术文化发展到这一阶段,出现了这个问题,就不能置之不理,因此如何会通孔老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主要课题。
  既然道理以老庄所讲的为标准,而圣人的地位又没有人能否认,那么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该由何处见呢?依照一般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他能体现道。“圣人”是个尊称,是个德性人格之称;要能够将道体现于自己的生命中,达到所谓“天理流行”的境地,才算是圣人。那么圣人所体现的是什么“道”?魏晋人认为这道就是老庄所讲的道。如此一来就得到会通孔老冲突的一个契机,他们就从此处着眼。如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能把老庄所说的“道”,圆满而充尽地在生命中体现出来。
  这样的会通首先发自王弼。裴徽尝问王弼:道既然是无,为什么圣人不讲而老子却特别注重呢?王弼回答得很清楚而巧妙。王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圣人体无”是指圣人能在生命中将无体现出来。体是体现的意思,即身体力行、体而有之的体。“无”是要体现出来而不是可以语言来训解的,因此圣人不说。那么老子呢?王弼谓“老子是有者也”,是指老子是在“有”的境界中,还不能体现无。可见王弼对老子的评价远低于对圣人。老子只是会讲“无”,而且讲得很对;但就修行工夫而言,老子仍处在“有”的境界中,即还没有达到“化”的境界,所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到了“大而化之”时,就不复处在“有”的境界中了。
  何谓“处在有的境界中”?庄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人的心灵在浑然相忘中才能表现出一些天机、天趣,因此庄子又曰:“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不仅如此,机心重的人天机也浅。人如果随时在思考烦虑的自觉中,是很痛苦的,有时也要超脱一下,而达到超自觉的境地。超自觉不是不自觉,超自觉就是“化”的境地。没有达到化的境地就是还没有达到天机、天趣的境地,就不能相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人情味最重、最不能相忘。人情味重固然使人觉得温暖,但有时也很麻烦。庄子就是认为若天下有道,人就可以相忘;而当天下无道时,人才要各寻其类、各结其党,那就不能相忘,而在痛苦之中。但如果说中国人人情味太重是麻烦,那么如西方人不讲究人情味,是否就是“相忘”呢?你如果这样认为,那也错了;这种类比是佛教中所谓的相似法流,是不对的。既然二者都不对,这就显出“人相忘乎道术”是个很高的境界。一般人有时偶尔也能表现一点,好像有道一般,但一有利害关系时马上就不能相忘,这就是“无明”。无明未断尽,就不能体现无,也就不能算是圣人。因此王弼谓“老子是有者也”,就是表示老子还没有断尽无明,还没有达到体无、相忘的境界,故而“恒言其所不足”。正因为不够,所以特别强调,这也是自然的人情之常。
  王弼主要即以上述几句话来会通孔老。道是以老庄所讲的为标准,但只有圣人能体现之,因此圣人是第一等人。《汉书•古今人表》分历代人物为九等,圣人是第一等人,而老子列为第四等,由此可证魏晋时代虽是弘扬道家,但也绝不抹杀圣人的地位,中国历来都这样看圣人。
  在学术史上,当时的确出现了儒道二家是否冲突的问题,问题既然出现了,就不能不加理会,因此这成为那个时代学问思想所针对的主要课题。例如南北朝、隋唐时代的主要课题在吸收佛教;宋明儒所针对的则是如何对抗佛老、弘扬儒家;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如何会通中西文化的问题;这都是各个时代中学问的主要课题。
  (摘编自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弼提出“圣人体无”之说,意在调和儒家名教与道家自然之间的冲突,其本质是借助道家理论重新诠释圣人境界。
  B.老子虽然言“无”,但王弼指出其仍处于“有”的境界,未能实现“大而化之”,因此,他认为老子的境界远低于圣人。
  C.庄子所说的“人相忘乎道术”,是指人与人之间应减少人情往来,像鱼在江湖中彼此相忘一样,这样才能接近“无”的境界。
  D.老子“恒言其所不足”,正是因为老子尚未断尽“无明”,未能达到超脱利害、浑然相忘的境界,这是学术史上的一种观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将魏晋玄学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并将其与隋唐佛学、宋明儒学并举,凸显其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B.魏晋玄学虽然将老庄思想作为理论核心,但是并未否定孔子的地位,这体现出魏晋时期注重儒道融合的学术特征。
  C.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使用专业领域的相关术语和抽象概念,虽然保证了学术表达的准确性,但也造成了理解障碍。
  D.王弼认为圣人从不谈论“无”,但圣人能在生命中将“无”体现出来,说明“无”无法用言语训解,只能通过实践体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庄子注》:“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B.《难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
  C.《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D.《文心雕龙•论说》:“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老子和庄子)当路,与尼父(孔子)争涂矣。”
  4.魏晋士人通过“圣人能体无而老子不能”这一观点来调和儒道冲突。请结合文本,补全三段论的大前提,并说明王弼的论证逻辑。(注:三段论包括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4分)
  大前提:                                  
  小前提:孔子能“体无”,而老子仅能“言无”。
  结论:孔子是圣人,高于老子。
  5.作者在文末指出:“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如何会通中西文化的问题。”请结合魏晋玄学解决“会通孔老”的经验,谈谈它对当代中国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清江壮歌(节选)
  马识途
  隔了一会儿,贺国威同志来了。他是一个瘦瘦长长的人。由于他的骨架很大,又很瘦,偏又穿在一件宽大的蓝布长袍里,空荡荡的,飘来飘去。长期坐牢,出来一直忙着工作,脸色很不好看。但是精神却很好,在两条浓得不能再浓的眉毛下面,闪动着一双智慧的眼睛。那是一双能够透入肺腑的眼睛,似乎只要你站在他的面前,他就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全看穿了。他的头发和胡子黑得出奇。短桩桩头发总是不屈不挠地挺立在头上,那胡子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