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49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强:你做过40多年的编辑,现在的编辑出版人还是挺焦虑的,因为纸质出版物仍是出版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担心找不到或掌握不了新技术,你从编辑角度来看,编辑出版人应该怎么办?
李敬泽:技术和媒介的终端始终是人,我常常觉得有时候我们的焦虑在技术上,但却对人的“焦虑”还不够,我们真的非常深刻、非常深入地去研究媒介终端的人了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不考虑用户需求,只想着“手里有货”,焦虑如何通过技术媒介把内容“卖出去”。
宋强:当下大众大量时间被短视频占据,短视频会不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要传播手段?
李敬泽: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许多变化,很多变化来势汹汹,后来却只是过眼云烟。媒介从文字转向图像的变化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甚至对“人之为人”的基本根基构成了严重冲击。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仅是出版界的问题与焦虑,需要整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体系做出系统性回应。
宋强:可能未来的编辑不再是这拨人,而是新型编辑、新的一拨人。
李敬泽:我坚信越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编辑。未来的编辑,不是出版社里一审二审三审的传统编辑,而是能敏锐回应社会时代变化、人群需求,具备文化直觉甚至创造力的从业者。传统三审三校的编辑需坚守岗位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编辑可能集作者、编者、传播者角色于一体,也许不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团队,所承担的责任与实践方式将突破传统媒介的边界。
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当下媒介变化的烈度之深、影响之大,未必比得上竹简的发明。正如飞机、火车的发明很伟大,但比发明出飞机、火车更伟大的、更巨大的变革是人类发明了车轮,那是决定性的变化。
人类经历过若干次巨大的、革命性的媒介变革,都依靠先辈的智慧走过来了。如今既要积极应变,同时也不必过于焦虑和惊慌失措。竹木简出现后,甲骨便不再作为主流书写载体,每次变化皆是如此,只是相比古代社会,在现代社会里可能性空间要更大一些。
宋强:有些东西可能注定要被淘汰的,就让它淘汰。
李敬泽:有时候我在想一定会被淘汰吗?我觉得也未必。有些东西,信心我是有的,比如书,我不认为书会真的被淘汰。当然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阅读生活中,文化定位可能会发生变化。
人类努力了这么多年,也未淘汰毛笔与书法。书会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或许不再是中心。但是,人们在表达内心复杂情感、思考人生哲学时,仍然需要文字。有一点我坚信:人依然要靠文字处理复杂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字是最根本的媒介,如果以后放弃文字,全靠图像去处理复杂问题,人类将严重退化,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宋强:知识图书也好,包括文学作品也好,过去承载着传播知识、情感共鸣、娱乐等功能。AI时代,或许可以通过问答模型获取这些内容。
李敬泽:我完全反对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我们常常只看到表面。问题从何而来?为何会想起向AI提问?所谓问题,所谓获取知识是由于你心里已经有“问”,然后才想起打开AI询问某一问题。心里有“问”,也就是心里已经有一个“问题域”。“问题域”从何而来?AI时代仍需心里有求知场域,场域来源可能需要编辑设定、提炼、提出问题,有文化产品回应问题,使人接受问题后产生新问题并寻找答案。一个从未接触过知识的人,不会自发向AI提问。知识的“起跳点”仍需由出版人提供,人们需要通过出版内容建立认知框架、激发兴趣。我们只看到用AI解决问题的环节,却忽视了问题产生的基础。
宋强:在AI时代,纯文学创作是否会越来越小众?
李敬泽:当我们谈论这个问题时,实际上我们有一个固化思维。现有纯文学创作或许会小众化,但我始终认为文学或者文学性,作为人类表达分享情感经验的最基本的需求将永存。只要人类未放弃文字,文学就会存在,只是形态会变化甚至是巨大变化。
宋强:网络文学借助AI可大量产出,品质会不会下降?
李敬泽:( )
宋强:你觉得这场媒介的变革会延续多长时间?
李敬泽:谁能说得清楚呢?历史上,造纸术东汉发明,唐代才有雕版印刷,宋代出现初步商业印刷,过程漫长。现代技术迭代加速,二三十年已历经巨大变化。当前真正令人焦虑的不是变化,而是这种变化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这就意味着还没有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技术稍一变革可能使所有投入归零,这是现在最让我们焦虑的问题,但我们只能往前探索。
(摘编自李敬泽、宋强《AI时代,出版人的价值在于提供知识“起跳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敬泽认为出版人在AI时代的焦虑源于对技术浪潮席卷的担忧,并指出解决焦虑的办法是深入研究媒介终端用户的需求。
B. 李敬泽结合自身经历分析,认为媒介从文字转向图像的变化,虽来势汹汹,但会像过往的许多变化一样,成为过眼云烟。
C. 在AI时代,人们可以通过AI工具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但李敬泽认为,这需要人们接触过知识,才能自发地向AI提问。
D. 现有纯文学创作在AI时代可能小众化,但作为人类表达分享情感经验的最基本的需求,只要人类不放弃文字,它就会永远存在。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接宋强提出的编辑可能会转型的推测,李敬泽做出了详细分析,体现出他思维的前瞻性和深刻性。
B. 李敬泽以竹木简取代甲骨成为主流书写载体为例,证明现代社会的空间比古代大,人们更易挺过变革。
C. 李敬泽对媒介变革延续时间的问题回答谨慎,而且用历史上技术变革的事例进行了比较,视野开阔。
D. 在对话中,宋强的提问主要聚焦技术变革产生的影响,而李敬泽多从人文角度回应。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东西会被淘汰,但是_______。它丰富着人们的日常和阅读生活,通过文字展现人们的所思所想,让大家沟通情感,表达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文字是人类最根本的媒介工具。然而,当前的视觉文化时代, _______,文字反过来成为配角。如果_______,抛弃文字,人类将严重退化。
4. 根据上文,文中括号处空缺的内容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 李敬泽阐述的有关“问题域”和“知识‘起跳点’”的见解,对AI时代的出版人有何启示?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林先生的铺子,从父亲手里接过来,也有十多年了,单说这十多年里,就有过两次的被“吃倒账”。第一次还是林先生自己年纪轻,刚刚接过这铺子的时候,亏空了几百元,由亡父的老友张先生做保人,向恒源钱庄上借了一千元,才勉强应付过去。第二次,前年的“一•二八”战事,上海各业停滞,他家铺子虽然是小小的一家,也受了影响,结果是把囤下的货急于保本脱手,又多亏张先生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