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大联考2026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10 11:38: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670字。

  安徽省名校大联考2026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我观察着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社交。二十年前,人们兴奋于网络聊天室里“匿名交流”的自由,坚信虚拟连接能深化人际关系;如今,当智能手机成为身体的“延伸器官”,我们却陷入奇妙悖论————明明“在线好友”数以百计,深夜 emo时,竟找不到一个可拨通电话的人。
  这不是个体的偶然。我访谈过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学生抱怨“发朋友圈等点赞,像在演一场没人拆穿的戏”;职场人坦言“工作群消息轰炸,真正想聊的话却卡在输入框”;老人对着智能音箱说“晚安”,却在与儿女视频通话时,盯着屏幕里模糊的脸沉默。数字技术编织的连接网,看似让所有人“永不离线”,实则让交流成了标准化的“信息投喂”——表情包替代了真心的笑,简短回复消解了倾诉欲,连“共情”都能被算法拆解成“关键词匹配”。
  更隐蔽的改变发生在“独处”的消失里。过去,独处是“吾日三省吾身”的沉淀,是与自我对话的契机;现在,“无聊”瞬间被短视频、游戏填满,我们恐惧真正的安静。年轻人说“洗澡都要带手机放歌,怕听见自己喘气声”;上班族周末“躺平刷手机”,看似休息,实则被信息洪流推着走。数字技术把“空闲时间”碾成碎片,我们在虚拟互动里疲于奔命,却忘了给真实的自我留一间“安静房间”。
  这些观察让我不安。当我们用“已读不回”伪装洒脱,用“在线隐身”回避沟通,数字技术究竟是拉近关系的桥,还是隔绝心灵的墙?或许该警惕:我们正用“连接一切”的技术,创造着“最熟悉的陌生人”社会————看似紧密相连,实则孤独蔓延。
  互联网所形成的连接并没有把我们联系得更紧密,却让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人们确保手机必须时刻在身上,仿佛那是自己的护身符。饭桌上,家庭成员很孤独地待在一起,每个人都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我相信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反思的转折点,必须采取一些行动,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才是能够决定怎样利用科技的人。
  (摘编自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
  材料二:
  《群体性孤独》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忽视了真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尽管与他人保持着联系,其交往却是浅层的,人们从在线联系中感受到的不是关爱和亲近,而是孤独和隔离。遗憾的是,特克尔的出发点存在偏误,她直接把数字社交导致群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到数字技术虽让人们“在线好友”众多,但在遇到紧急状况时,却不一定能快速从中获得帮助。
  B.材料二认为特克尔对数字社交的批判,体现出她受传统社交观念束缚,没能理解数字社交的新特点。
  C.综合两则材料,“群体性孤独”指人们因过度依赖数字社交,在现实交往里变得沉默寡言,失去社交能力。
  D.两则材料都认识到数字技术对社交的影响,前者侧重现象批判与危害警示,后者则侧重理论重构与本质探讨。
  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关键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使用“标准化信息投喂”一词,意在强调数字社交中算法对交流内容的控制;材料二提出“心灵同场”概念,旨在超越交流形式而关注交流本质。
  B.材料一通过“信息洪流”描述信息过载对注意力的吞噬;材料二通过“社交革命”强调数字技术对交往模式的颠覆,两者都肯定了技术影响的深远性。
  C.材料一中的“连接一切”与材料二中的“连接泛在”都体现数字技术带来的广泛连接,且二者都认为这种连接能彻底消除社交中的孤独感。
  D.材料一通过“最熟悉的陌生人”揭示数字社交的虚幻性;材料二通过“重构关系”强调数字社交的革命性,两者在“数字社交是否真实”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孤独感产生原因”的分析,符合材料二观点的是(3分)
  A.数字技术加速普及,人们大规模抛弃传统社交方式,在虚拟与现实的割裂中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
  B.身体同场时,孤独感往往会被消除,因而数字社交是孤独的“罪魁祸首”,必然引发孤独情绪。
  C.性格内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外部世界交流太少,长期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社交圈,容易引发孤独的情绪。
  D.能否找到心灵同频、互动共情的人是消解孤独感的关键,和身处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无关。
  4.材料二在反驳材料一观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忧虑“独处的消失”,提倡“给真实的自我留一间‘安静房间’”。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也描绘了“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独处之乐。请结合《项脊轩志》全文主旨,分析归有光笔下的“独处”与材料一所倡导的“独处”在精神内涵与写作目的上有何不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晴,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