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八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年级9月份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83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年级9月份月考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苏雪梅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劳动科技化,指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特有的基本生存生活实践活动中,利用科学技术的创造性功能进行物质、精神生产与服务的对象化及其过程。科技是劳动的核心内涵,劳动是科技的实现外化,两者融合在成果及生产之中,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同时体现了脑力劳动(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重复劳动)的高阶复合关系。劳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科技伴随着劳动的进步而发展,这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就是促进劳动科技化的进一步飞跃发展。
当今社会、劳动科技化发展程度已远远高于传统社会,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不二选择。劳动科技化的迭代,促使现代社会的劳动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劳动教育与培训具备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在体力与脑力复合的时代,复合劳动的含义不是过去所指的复杂劳动,而是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整合劳动。复合劳动也不是单指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简单结合,而是更大程度上的高阶劳动,具有更高的劳动价值、劳动效应。培养造就高阶劳动者或者高阶劳动能力,是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造就高阶人才的重任自然落在未来的教育系统和高阶劳动者培养系统上,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满足的。
(取材于涂建新等《劳动科技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材料二:
为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行,需要着力构建结构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同样涉及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动手动脑的协调发展。因此,劳动教育既要加强劳动概念、劳动性质、劳动价值观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抓实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科技化对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必然会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B. 复合劳动的含义不只是过去所指的复杂劳动,而且是复杂、综合的整合劳动,具有更高的劳动价值、劳动效应。
C. 传统教育无法满足新时代培养造就高阶劳动者或者高阶劳动能力的需要,禁锢了劳动科技化的发展。
D. 劳动教育要想实现知行合一,把劳动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就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2. 根据材料二,填入下面示意图空缺处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名称: ①
A. ①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形式 B. ②劳动经验
C. ③劳动精神 D. ④以知辅劳
3.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津冀联合开通 高速干线物流货运点对点自动驾驶,是劳动科技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体现。
B. 劳动创新科技,科技优化劳动,二者相辅相成,劳动科技化成为潮流与趋势,不可逆转。
C. 混合式劳动教育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动手动脑等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势必被淘汰。
D.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劳动教育电子导师可以突破时空藩篱,有效减轻专业化劳动教育教师不足的压力。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探讨了劳动科技化与教育的关系。材料一强调科技与劳动的融合,指出复合劳动的高阶特性,强调新时代教育系统需培养高阶劳动者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则聚焦于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混合式劳动教育的结构化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并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教育手段。两者共同强调科技进步对劳动形式和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 能力。
B.“不只是……而且是……”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 “复合劳动的含义不是过去所指的复杂劳动,而是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整合劳动”可知,应该是“不是……而是……”,选项中“不只是……而且是……”改变了句意。
C.“禁锢了劳动科技化的发展”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最后一句“造就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烘烘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