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皖高中发展共同体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510字。
江浙皖高中发展共同体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②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富于“临场感”。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微信公众号朝文道CwD
③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④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对于叛将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戒之以史,大致上是一篇知性文章,但其传世之句,却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最富感性的这一段。反之,《前赤壁赋》原为感性抒情之作,但是苏子答客的一段,就地取材,因景立论,而以水月为喻,却转成知性的高潮。“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知性的哲理乃成为感性美文的脊椎,支撑起全篇的高超洒脱。
⑤准此,把散文分成知性与感性,往往失之武断,并无太大意义。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又像是水果,要是一味甜腻,便属软性,而纯然苦涩呢,便属硬性。最耐品味的水果,恐怕还是甜中带酸,像葡萄柚那样吧。
⑥所以太硬的散文,若是急于载道说教,或是矜博炫学,读来便索然无趣。另一方面,太软的散文,不是一味抒情,便是只解滥感,亦令人生厌。只求唯美,其结果只怕会美到“媚而无骨”,终非散文之大道。要求作家下笔就得“载道”,不是自己的道,而是当道的道,固然是太“硬”了。反之,怂恿作家笔端常带“纯情”,到了脱离言志之境,又未免太“软”了。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有兼融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
(摘编自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材料二:
①中国传统散文呈现出如此神奇魅力,根本原因在于其有学、有识、有情,从而达到了“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涵养、修养,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的感性之美不仅包括在写景、叙事中把握感官经验而产生的富于“现场感”的美,还包括由于语言和写作技巧得当而产生的艺术美感。
B.材料一中把议论文归为知性散文,把描写、叙事、抒情文归为感性散文,这样归类仅仅是为了便于讨论,作者认为这是武断且无太大意义的。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有学未必有识”,“识”是“学”的升华,散文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判断比它传递出的文化意识更有价值。
D.材料二剖析当下散文创作弊病,认为传统根基不牢导致了一些散文滥用虚构,破坏散文的真实性,或仅满足于琐事的记述,欠缺思想性。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④段使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述了优秀的散文往往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文风高超洒脱。
B.材料一第⑤段以“旗子”“水果”这类生动的形象,从视觉、味觉激活读者感知,化具象为抽象,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C.材料二第①段引用白居易名言、陈世骧观点,论证了中国传统散文有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情感教育作用的传统,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D.材料二第②段以“发动机”“助推器”为喻,强调继承传统对散文创新的作用,印证了散文创新要敢于挑战前人、勇于突破自我的观点。
3.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阿房宫赋》是一篇华丽的辞赋,前两段恣意铺张,堪称描写文的典范。但从第三段的“嗟乎”起,虽仍维持写景的排比句法, ① 。到了末段,正式进入知性的高潮:“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议论一波三折,鞭辟入里,顿挫之中,势如破竹,层层相推,乃逼出最后的结论。逻辑饱满的张力,一路推向结论的高潮,其为美感,绝不逊于写景鲜活、叙事生动、抒情淋漓尽致的感性高潮。何以知性的议论也会产生美感呢? ② ,乃能一气呵成,略无滞碍。理智的满足配合生理的快感, ③ 。
4.请分析材料二画线句的论证效果。(4分)
5.校文学社将召开主题为“承传统文脉,融情理风华”的散文写作交流会。请你根据文中两则材料,拟一则发言提纲。(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遇周泰 陆文夫
我十七岁上到苏州,荐入一月酱园做事情。有一日,老板叫我把一甏四川榨菜洗一洗,我拾起榨菜甏一看,甏口的榨菜都发了粘。再向下翻,全是红渣渣的东西。我自小不会吃过榨菜,只当是谁把红乳腐汤打翻在榨菜甏里,我想,老板第一次叫我做事情,总得小心点。便把榨菜都扒出来,一块块的洗得又白又干净,洗得腰酸骨头疼。
洗完了拿回来,老板一看,气得象喝了猪血的,兜脸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