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0470字。
初一年级语文练习(一)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3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7小题,计34分)
轻轻展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纸页间流淌的文字宛若一位温润的向导,邀你步入四季更迭的画卷。让我们循着文字的脉络,在字里行间捕捉时光流转的诗意。
【时光絮语】
春回大地,屋yán( )上的残雪悄然消融,雨滴淅淅沥沥,敲打着青石板,仿佛在吝啬地告别最后的寒意。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尖芽,吮吸着天赐的甘霖,将微小的绿意贮蓄成蓬勃的生机。远处桃花灼灼盛开,与清脆的雨滴声应和着,liáo( )亮了整个苏醒的世界。
1. 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屋yán( ) (2)liáo( )亮
2.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选项)
(1)吝啬(A.lìn B.lìng) (2)贮蓄(A.chǔ B.zhù)
【答案】1. ①. 檐 ②. 嘹 2. A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屋檐(wū yán):房屋前后坡的边缘部分(俗称瓦檐),民间俗语(挑檐),即房檐。
嘹亮(liáo liàng):声音圆润而响亮。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吝啬(lìn s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故选A。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指储存 物品,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多指存到银行里,或放在仓库里。也指积存的钱。故选B。
【四季华章】
3. 涵咏诗文,加深对经典的理解。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诗文名句。
自然景物最能惹人情思。春来如朱自清所见,“_______________,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物在柔风中苏醒;诵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会与曹操登临碣石山,一起心潮澎湃,抒发高远的志向;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写尽时序交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残夜未褪,红日已涌,旧年未逝,春意先临;秋日羁旅,马致远说,“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萧瑟与秋风相映,愁思与归心交织。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将满腔牵挂化为寄托,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月色带去这份牵挂与情谊。景之变换,在诗人笔下非惟物象,更是心绪的流转与生命的回响。
【答案】 ①.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②.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③. 唱出宛转的曲子 ④. 星汉灿烂 ⑤. 若出其里 ⑥. 海日生残夜 ⑦. 江春入旧年 ⑧. 断肠人在天涯 ⑨.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⑩. 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窠巢、清脆、喉咙、宛转、残、涯、郎”等字词容易写错。
【辞采经纬】
4.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分辨下列句子的比喻类型。
(1)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悦耳动听。( )
(2)十五之夜,碧空之上唯有一只孤独的玉盘。( )
(3)鲁迅如同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迷茫的人们前行。( )
【答案】 ①. 暗喻 ②. 借喻 ③. 明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的判断。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常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能很明显地看出是在打比方。
暗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比喻词通常用“是”“成了”“变成”“等于”等,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比明喻的语气更强烈。
借喻:不出现本体,也不用比喻词,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隐藏在语境当中,需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本体是什么。
(1)句子中有“是”,且将“春天”比作“乐曲”,没有明显的比喻词,符合暗喻的特点。因此①为暗喻。
(2)直接用“玉盘”来指代月亮,本体“月亮”和比喻词都没有出现,属于借喻。因此②为借喻。
(3)用“鲁迅如同……”的形式,有明显的比喻词“如同”,将“鲁迅”比作“明灯”,属于明喻。因此③为明喻。
5.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B. 每到惊蛰过后,在某一个清晨桃花突然就绽开了,露出粉白的娇羞。
C. 我仿佛听见走廊里传来脚步声。
D. 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A.“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中的“不顾一切”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人群涌上来的急切和猛烈;
B.“每到惊蛰过后,在某一个清晨桃花突然就绽开了,露出粉白的娇羞”中的“娇羞”是拟人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感;
C.“我仿佛听见走廊里传来脚步声”中“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