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9740字。
2025年初中毕业年级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共6页,包括三道大题,共22道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15分)
(一)(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沉淀,(A.孕育 B.产生)出无数瑰宝。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科技发明到建筑奇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滋养着华夏儿女,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维系民族精神、铸牢国家根基的命脉所在。作为血脉中的身份lào印,文化承载民族记忆与价值观,让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独特性和连续性,例如;春节以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千年内涵,强化着民族凝聚力;同时,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并能有效传承文化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景德镇陶瓷以“青花瓷”为媒,在“一带一路”沿线掀起“中国风”,用器物之美传递东方价值观,这些实践印证:当文化传承既能守“根”又能开“花”,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便会如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
1.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
A. 孕育 B. 产生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1)lào印( ) (2)底蕴( )
3. 文末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青花瓷” B. “一带一路” C. “中国风” D. “根”“花”
4. 语段中提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请从以下备选成语中选择一个,结合文化传承主题,仿照示例写句子,
备选成语: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示例:博大精深——故宫的文物展览,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产生: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 事物;出现。
结合语境,“孕育”指在长期积累中逐渐形成;“产生”仅表示出现或发生。句中强调文化有着较长的时间积累,应选用“孕育”;
故选A。
(二)(7分,每句1分)
5. 按照要求完成默写。
读书可以引起我们无限感慨:《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①_________”,杜牧用一段往事抒发所想;《登幽州台歌》中“②_________,③_________”,陈子昂俯仰古今,感慨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勇往直前:“山重水复疑无路,④_________”,鼓舞我们要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⑤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激励我们要有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砥砺前行:《<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⑥ _________,⑦ _________”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要紧密结合。
二、阅读(45分)
(一)古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