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5年高三年级九月测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9/16 22:03:0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480字。

  江西省南昌市2025年高三年级九月测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人贺知章的诗句众口相传。此君浙江人,为官后长居长安,晚年回到故乡,写下《回乡偶书二首》。在朝当官,必须说唐代的国语(雅言),这跟自小熟悉的吴越方言有很大差别。几十年后回去,还能“乡音未改”吗?在外谋生者,游走四方时,必须跟使用国语或各地方言的人打交道,不知不觉中,乡音就改了。前些年我在港中大教书,某次参加香港潮州商会雅集,恰好汕头电视台来录节目,希望大家都为家乡说几句。在场的人要不粤语,要不普通话,只有我自告奋勇,用自认为标准的潮州话侃侃而谈。可很快地,我就意识到自己语言笨拙乏味,都是简单的判断句,像初中生一样。事后反省,口音没变,语法没问题,但我离开家乡四十年,这四十年中涌现的大量新词及新的表达方式,我都必须在脑海里翻译一遍,才能磕磕巴巴说出来。这不太流畅的“乡音”,还能说“未改”吗?当然,贺知章生活的时代,语言变化没有今天这么大,但长期在外生活的,说话不可能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乡音”其实很难保持纯粹。
  这种尴尬局面,是方言区长大的人所必须面对的。我在《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一书中,专门讨论为何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大课堂一定要发放讲义,主要原因是教授们方音很重,北方学生听不懂。等到八十年代我在北大教书,沟通没有问题,但南方口音依旧是个遗憾。可我没有自卑感,甚至半开玩笑说,北方朋友太可惜了,他们缺少方言与国语之间的巨大张力,语言敏感度不够。
  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里的中共领袖,为何选择讲方言而不是普通话?中央文史研究馆开会,我提出这个问题,有知情人回答:当时电影主管部门曾召集各地影院负责人征求意见,问银幕上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到底该怎么讲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认为,毛泽东应该讲湖南话、邓小平应该讲四川话,因为此前的电视新闻或纪录片已做了大量铺垫,大家对他们的声音有记忆,让他们在银幕上改讲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好接受。于是有关方面规定,历史影片中,中共政治局委员以上讲方言,以下说普通话。当然,考虑到接受度,讲的都是改良过的方言或方言腔的普通话。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老师上讲台,不用测试普通话,学生能听得懂就行。
  最近这些年,常有年轻的潮籍朋友来访,若不特别说明,单从口音已经分辨不出来了。这让我既喜又忧。喜的是家乡普通话推广得很好,忧的是方言逐渐丧失。在大一统国家,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方言及地方文化日渐衰微,是个大趋势。幼教提前,影视发达,与此相应的是童谣消失,戏曲没落,这实在很遗憾。梁文道在筹划用方言讲述历史文化,就选了粤语与上海话两种。其实,在我看来,因政治体制及文化传统,目前只有珠三角尤其是香港的学者能用粤语开学术研讨会。这里说的不是日常沟通,也不是方言学会议,而是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文史哲等,都能用方言来讨论,这大概只有香港能做得到。
  五十年代我们的任务是推广普通话,如今则反过来,必须有意识地保护方言。以广东为例,广府、潮汕与客家三大方言区,其实兼及文化、经济与政治。若编地方文化读本,我不看好笼而统之的“岭南文化”,而主张按方言区来编。
  与“乡音未改鬓毛衰”的上一辈乃至上几辈人相反,而今走出家乡的大学生,普遍乡音不明显。一方面是学校推广普通话,已经取得绝大成绩;另一方面,为了日后闯荡世界,方言区的孩子们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远离方言。以致到了今天,谈及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从方言、童谣及地方戏曲入手。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二者如车之双轮,最好能并驾齐驱,因其背后的思路是国际化与地方性、国家与乡土、经济与文化。考虑到当下中国,方言及其代表的区域文化处弱势地位,需着力扶持。
  (摘编自陈平原《如何谈论“故乡”》,有删改)
  材料二: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贺知章说“乡音未改”不符合语言变迁规律。唐代官员必须使用雅言,长期离乡者其语言习惯必然改变。
  B.个人语言能力受环境制约,人们离开故乡后即便乡音犹存,其方言表达也会退化,并丧失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C.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习惯影视作品中的领袖人物说方言,是因为观众有这方面的历史记忆,听来熟悉亲切。
  D.作者反对编写笼统的“岭南文化读本”,而主张按三大方言区来编,他认定方言才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载体。
  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象征体系,传达和理解这些意义需要人的联想,并且需要大多数人的共同认可。
  B.普通话和方言都是社会语言,用它们进行交际,除了相通的语言体系,彼此还须具有一定层次上的相同经验。
  C.对于某种方言,不属于此方言区的人很可能听不懂,影视剧中的领袖人物要讲改良过的方言,原因也正出于此。
  D.珠三角和香港的学者能用粤方言召开研讨会,讨论文史哲等学术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二核心观点(划线句)最为吻合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萨丕尔提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C.《周易》云:“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D.谚语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语言问题,但其论述方式却有很大区别,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的末段说“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二者如车之双轮,最好能并驾齐驱”。请依据材料,简述作者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家(节选)
  巴金
  请愿并没有结果,因此各校学生在两天后就实行罢课。
  差不多每天都发生兵士跟学生的小冲突,闹得全城居民惊惶不安,好像又要发生兵祸一样。然而学生也不是容易被人制服的。他们很勇敢地进行这个所谓“保持学生尊严的自卫运动”。
  一天下午觉慧在学生联合会开过会回家,在大厅上碰见女佣钱嫂。钱嫂说:“三少爷,老太爷喊你。你快去。”他就跟着钱嫂到了祖父的房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