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6届高三9月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80字。
2026届高三9月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一世纪快走完了它的五分之一,我们手上和身上有了越来越多的智能穿戴和使用设备,越来越多的产业与社会领域正在被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所“赋能”(智能车间、无人驾驶、机器人医生……),媒体与自媒体则无止无尽地高速喷涌新概念、高速转换新焦点,但在这些表面变化下面,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发生在人们身上。
作为大学教师,我越来越观察到的是: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知识却正在被剥夺。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甚至用“人工愚蠢”来形容当代社会。大学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无精打采,只因抖音刷到凌晨五点;网上的大V公开声称不再需要“费力”学习外语,只因“搞一支专业翻译团队就搞定了”;公路上的司机们会眼睁睁把车开进河里,只因GPS说继续保持直行……在全球层面上,一方面人们普遍在抱怨环境的糟糕、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却肆意制造碳排放、无视垃圾分类,认为自己那一点“熵增”无足轻重,甚至“全球权力最大”的那位总统在推特上声称“全球变暖这个概念是中国人编造出来以使得美国制造业不具竞争力”,“纽约很冷还在飘雪,我们需要全球变暖”!
这样的愚蠢,烙印着鲜明的时代记号。在2019年动画剧集《爱、死亡、机器人》中,当人类文明终结很久之后,有三个机器人探索一个废弃城市,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他们只是通过成为一帮傻人而作死了自己”。我们不知道是否这就是结局,但当下的我们能看到这个变化:人类正在变傻。
愚蠢被催发,盖因知识被剥夺。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分析的三大知识,在今天都正在被剥夺。第一种是“生产性知识”,亦即关于“工作”的知识。在当下时代,工作知识不断被自动化机器和人工智能所剥夺:无论你是个优秀的工匠、医生、工程师还是棋手,机器都在不断加速地改写你的工作设置,乃至直接取代你。人工智能对社会全方位的“赋能”,就是人的工作知识的全方位边缘化。今天大学的毕业季焦虑,就是工作知识被剥夺的映射:无论你读哪个专业,你的“专业性”知识都快变得学而无用。
第二种是“实践性知识”,亦即人和人如何相处的知识。这个知识通常不被看到,但却是关于“生活”的知识,被亚里士多德视作重中之重。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它却在迅速退化。以师生之间为例,少数老师做了很糟糕的事,但这个社会却在承受它的后果:师生之间相处的“实践性知识”被剥夺,从这几年老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不信任案例就可看出。夫妻之间也是这样,去年有个女明星因婚姻中“敢作敢为”而获得一片赞赏,可是这种“霸气”不代表有智慧“面对”彼此相处问题。生活知识的被剥夺,导致今天的人越来越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以至于当下时代的一个关键词竟然是“撕”。各种撕裂以后,大家面对伤口也不知道如何去修复。没有了生活知识怎么办?反思太麻烦,“算法”很简单。比如恋爱失败,无须痛定思痛,手撕“渣男”后直接再上婚恋APP,它会用比你更了解你的“算法”帮忙找出下一个更适合的对象……
第三种是“理论性知识”。哲学、数学、理论物理学等等纯理论知识也许并不“实用”,但一旦被剥夺之后,你的多角度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也就被截断了。从大学教育来看,这几年报考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越来越少,哲学系、数学系等院系几乎门可罗雀,罗到的那些也多半是无奈被调剂过来的。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有知识和思考能力:大量高学历者连前文提到的“熵增”都不知道……
工作上笨手笨脚,生活中蠢到只会撕,头脑内无智可用——人工智能时代人在全面变蠢。我们也许无法去微博上或推特上怼倒“学外语无用论”或“全球变暖编造论”,但我们能理解,这是知识被剥夺的人说出来的话。美国学者艾维托•罗内尔早在她2002年专著《愚蠢》中提出:人类可以发起一场针对毒品的战争,却无法发起一场针对愚蠢的战争,所以愚蠢无法被战胜。然而罗氏之论就算在理论上是对的,在实践中也是错的:选择眼睁睁地看着知识被愚蠢吞没,本身也是一种愚蠢。作为大学教师,上出包含知识洞见的课,写出能引人思考的分析性文章,就是抗拒“人工愚蠢”的微小但硬核的“负熵性”努力。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11日,吴冠军《“人工愚蠢”的时代?》)
材料二:
在任何时代,启蒙的最大障碍是人类的愚昧和人类自己制造和维持的无知环境条件。在漫长的中世纪,由于将宗教与美德相提并论,再加上最虔诚的人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宗教教育给了无知者反抗有教养者知识权威的勇气。今天,在进化论教学被取缔的地方依然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同样,通过将意识形态与正确性相提并论,再加上那些意识形态立场最坚定的人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意识形态教育给了无知者反对启蒙和独立思想价值的傲慢和狂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贝尔纳・斯蒂格勒用“人工愚蠢”形容当代社会,其核心原因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对各产业的“赋能”,导致社会表面变化剧烈而内里空洞。
B.材料一指出,当下大学毕业季焦虑的根源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学而无用”,这直接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生产性知识”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现状。
C.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算法虽能处理大量数据、提取模式,但易受数据源与开发者固有偏见的影响,可能延续并放大人类的无知与认知偏差。
D.徐贲明确表示,相较于祖先所处的时代,我们对愚蠢的理解更为深刻,因此克服愚蠢的机会必然更大,人类无需为当下的“人工愚蠢”感到沮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冠军认为,“人工愚蠢”的本质是人类知识被剥夺,具体表现为工作中能力退化、生活中不懂相处、思维上缺乏深度,这与人工智能的影响密切相关。
B.材料一以《爱、死亡、机器人》中机器人的结论为例,并非认定人类会“作死”自己,而是以此警示当下“人类正在变傻”的趋势,具有现实针对性。
C.徐贲指出,中世纪宗教教育与当今某些意识形态教育有相似弊端:二者均将某种价值与 “正确性” 绑定,使无知者产生对抗知识权威与独立思想的傲慢。
D.两则材料均主张,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积极作用,唯有通过强化大学教育、普及理论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工愚蠢”问题。
3.下列对材料中“人工愚蠢”的表现与对应知识类型缺失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生因熬夜刷抖音导致课堂无精打采,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反映对知识的轻视,间接体现理论性知识学习的缺失。
B.部分夫妻在婚姻矛盾中以“霸气”对抗,而非理性沟通,最终导致关系破裂——源于实践性知识退化,不懂人与人相处的智慧。
C.有人宣称“学外语无用”,主张依赖专业翻译团队解决语言问题——体现生产性知识被人工智能边缘化,对“工作知识”的认知偏差。
D.某司机完全依赖GPS导航,无视现实路况将车开进河里——是理论性知识缺失的结果,因无法理解GPS与现实环境的逻辑关系。
4.根据材料二,概括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人文启蒙以应对人类愚蠢需要采取哪些关键措施。(4分)
5.假如某人工智能企业宣传其新产品“AI全能助手”时声称:“该产品能替代人类学习、解决所有人际难题,让‘知识学习’成为过去式。”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宣传语进行批驳。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鱼在天上飞
舒婷
清晨还在做梦,听见长廊上阿姨锐叫不迭,以为打劫,匆匆披衣倒履开门营救。不料,见青花大鱼缸旁,一地扑扑乱跳的鱼儿,大多已鳞伤鳍残肚破,惨不忍睹。
肇事的流窜犯们是西墙废墟里一帮自由猫,早已翻栏越垣,凯旋而去。
两年来的惨淡经营,我饲养金鱼初见成效,强盗猫就来洗劫。它们经常团团围坐缸沿,开作品讨论会似的逐条点拨。并不是见鱼就下嘴,而是疾挑出一批,满地蹦跶,然后戏弄扑跃。最后还挺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