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840字。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浄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说时下国外正在流行中国古代文学热,尤其是古代戏曲在西方呼声更高。中国古代戏曲在这次热潮中能够导夫先路是不足为奇的。对于耽于单调乏味的现实主义和令人厌倦的社会问题剧的西方读者来说,就像看多了平内罗和琼斯的感伤剧再看巴利的愉快幻想一样,中国传统戏曲能够令他们耳目一新。无论我国古代戏曲作为舞台表演或作为诗有什么价值,但作为戏剧而言,它们都不能同西方的戏剧名作相媲美。我这样说并没有任何偏见,我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喜爱不输任何人。
戏剧艺术的最高形式当然是悲剧,然则正是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并没有一位成功的剧作家。除了喜剧和闹剧外,我们那些严肃的剧目都应该被归为传奇剧。这种戏没有表现单一的主导激情,却表现出一串松散地连续着的激情。中国古代戏曲所搬演的多是因果报应,其中感伤与幽默的场景有规律地交相更替,借用《窦都孤儿》里一个家常比喻,犹如一层层红白相间的五花成猪肉。对于悲剧的感觉,那种因崇高所致的痛苦,“啊!我胸中有两个灵魂!”的感觉和对小善翻成大恶的认识,在戏里都极少表现。确实有不少古代戏曲结尾的调子是悲哀的,但是敏感的读者极易将其与真正悲剧区以别焉。
中国戏曲留给读者的是对更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不是对万物有更悲惨结局的感觉。其戏剧结构加深了这种印象,大幕不在主要悲剧事件上落下,而落在悲剧事件所产生的后果上。悲惨时刻所产生的最高热情和最深痛苦,似乎在缓缓的落幕当中退去。人们无法从对悲剧人物的可怜的个人同情中升华,因为这些人物并未伟大到使我们与之保持相当的精神感应距离。
我深信,假使比较文学专业的学者肯把中国古代文学纳进他们的视野,他们就会找到许多新资料,足以动摇西方批评家奉为圭臬的那些理论教条。对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学者来说,这种切实的比较研究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他们由此才能够懂得我国古代批评家的材料同西方批评家的有怎样的不同,懂得西方批评家和我们自己的批评家之间,为什么一方批评的基本原理不能被对方所了解和利用。为了充实美学经验,我们必须走向外国文学,为了充实其他方面,我们也必须走向我们自己的文学。
(节选自钱锺书《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陆文虎译,有删改)
材料二:
在我国戏剧创作实践上,为了张扬某种道德伦理力量、或者是正义力量、或者为满足国人的审美心理,往往采取“大团圆”式结局。《西厢记》的结局可以这样认为:一场自主争取、千难万险得来的婚姻为了“正名”,而被重新冠以封建家长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名义。人文主义式的觉醒的价值和意义被抹杀了,又重新回归于封建思想寻求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合理性”中,依然没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戏曲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但钱锺书认为作为戏剧而言,其艺术价值不能媲美西方名作。
B. 欣赏者与悲剧人物的精神感应距离要足够大,这样才可能因同情体悟伟大,我国古代戏曲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C. 西方悲剧强调更悲惨的结局,而中国古代戏曲悲剧的大幕落在悲剧事件之后,展现的是对更美好事物的向往。
D. 比较文学专业的学者才懂得我国古代批评家的材料与西方批评家的有何不同,也只有他们才能动摇西方批评家的理论教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透露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喜爱,但对于中国古代戏曲是否有真正的悲剧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所持观点明显不同。
B.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悲剧的感染力,材料一强调悲剧结局应让人深感苦痛,材料二则认为可以在喜剧的快感中渗透悲剧色彩。
C.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我国古代戏曲中悲剧的特点,但是材料一对此的论述比材料二要更深入、更具体。
D. 两则材料都重视比较研究的治学方法,材料一是东西方比较,而材料二主要是将古代戏剧和小说比较。
3.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啊!我胸中有两个灵魂!”是为了说明悲剧应该表现因崇高所致的痛苦。这种痛苦在我国古代戏曲中就没有。
B. 材料二说“崔张二人获得了一个‘不可言’的今后的可能”,意指崔张二人历经艰难终成眷属,结局美满不可言说。
C. 《西厢记》采取“大团圆”式结局,符合我国戏剧创作的目的,但根据钱锺书的观点,这样设定落幕时机并不恰当。
D. 材料二的论述体现了材料一“走向我们自己的文学”的主张,这充实了美学经验,但没有充实其他方面。
4. 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一比喻的构成及其表达效果。
5. 材料一第二段说“我国古代并没有一位成功的剧作家”,你是否赞同?请以《窦娥冤》或《西厢记》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多疑症
[美]埃德•华莱斯
奥特•索里夫人,这位几乎生了一打孩子的妇人,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现在,本森医生连夜开车又去出诊。
离索里农庄还有一段路。这时,小车前的灯光里出现了一个沿着公路行走的男性的身影,这使本森医生感到一阵宽慰,他降低车速,注视着这位吃力地顶风行走的人。
车子贴近夜行者的身边,本森刹住车请他上车。那人钻进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