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5
- 资源简介:
约2560字。
12.2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重点)
2.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景物的特点,领略文章的写景手法。(重点)
3.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重难点)
诗词联想导入: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月抒发孤独;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寄托相思。那苏轼笔下的月亮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记承天寺夜游》,去探寻苏轼夜游时的心境。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交流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差点送了性命。元丰三年被贬任荒远之地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一个坡地下买地耕种养家。苏轼在黄州期间,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探究一】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读或老师范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注意句子间的停顿,边听边用“/”在书上划出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记不懂的字词。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句,达成共识。不能解决的,等待老师解决。
4.小组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明确答案。
5.重点字词句梳理。
6.随堂检测。
7.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1—3句):叙事,交代赏月缘由。
第二层(第4句):写景,描写月下美景。
第三层(第5—7句):议论抒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附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与
然
如
于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