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170字。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你有多久没读过一整本书了?是否沉迷于短视频、微短剧不能自拔?调查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9本,而人均每天数字化媒介接触时长却超过3小时。
今天,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曾经,我们捧起纸质书,一行行阅读油墨文字;现在,我们动动手指,就可以遨游信息的海洋:15分钟就能听主播“讲完”一本书;3分钟就能通过短视频“看完”一部电影:利用AI工具,几十秒就能提炼出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那么,身处“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花费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完整读完一部经典著作,是否还有意义?
阅读的方式更加丰富了,但阅读的本质没有改变。一本书的梗概或许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了解,但通过读书才能锻炼的思维能力、达到的思想境界、创造的精神世界,这是不读书无法获得的。
如果不读书,可能连短视频、公众号的“梗”都接不住。比如,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后,“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短视频热门文案。“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写的是李白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畅快。理解不到这层含义的话,仅仅用来形容交通工具速度之快,意思上就差了一些。
又如,网上一句爆火的文案“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如果没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就很难理解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月亮”指的是精神追求,“六便士”指的是物质财富,我们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但也别忘了心中的热爱和理想。
爱读书的人,不论是发一条朋友圈,还是制作一则短视频,都会字斟句酌,用最贴切的文字、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心中所想。而不爱学习的人,则难免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甚至有时会闹出笑话。
比如,初春时,常有网友发梨花盛开的照片,并配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细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会知道,这两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景象,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末初春。
还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来形容自己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的决心。虽然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用这两句话形容逆境是不合适的。这两句词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其中,“逆旅”并不是“逆行的旅程”,而是“客栈”“旅馆”的意思。这两句词说的是,我们存在的世界就如同一个“逆旅”,而我们每个人都如“行人”,似“过客”,展现了旷达的人生胸怀。
爱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额外多出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爱读书的人,不只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爱读书的人,看到飞鸟掠过江水,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能说“好多鸟”:爱读书的人,登上山顶会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是只能说“山可真高”。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只能局限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看到眼前的鸡毛蒜皮,陷入“信息茧房”中,受困于算法和大数据推送的片面信息。而一个爱读书的人,拥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超能力”,可以走进无数个不同的世界,与千百年前的先贤哲人对谈。因此,爱读书的人,往往从容通达,不偏执、不固执。
作家王蒙曾说:“阅读包括浏览,但浏览不等于阅读,更不等于苦读、攻读、精读。信息不等于学问,更不等于见识、智慧与品质。被传播不等于真正接受与收获。”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依旧需要读书,而且比以往更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新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历久弥新。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而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加辽阔。
(摘编自李娜《不读书,连“梗”都接不住》,《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5日)
材料二:
读书本来是至乐的事,佛兰西说,读书是“魂灵的壮游”,读书可以随时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而现在人的读书,处处要受一些不相干的人的干涉,失去读书的乐趣,这实在是一桩罪过。
我认为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易安居士于《金石录后序》自叙他们夫妇的读书生活,有一段极逼真极活跃的写照,她说:“余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而人均每天数字化媒介接触时长超过3小时,说明国民阅读受信息技术影响很大。
B.材料一指出,通过听主播“讲书”、AI提炼书籍内容等方式虽能够快速获取信息,但无法替代读书对思维能力、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获得。
C.网友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初春梨花,是因为他们未能细读原诗,不了解诗句实际描写的是冬天里雪的景象。
D.林语堂认为,一个人要想谈吐有“味”,就必须找到与自己心灵相似作家,因为人们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思想方法和情感都是相似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虽然现在的阅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了,但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花更多时间完整地阅读经典著作,仍然具有意义。
B.李清照与丈夫“以书中内容角胜负、定茶序”的读书生活,被林语堂视为“真正的读书”,因为这种方式具有自由性与趣味性,契合读书本意。
C.材料一指出“读书让人拥有跨越时空的‘超能力’”,材料二提到“读书是‘魂灵的壮游’”,二者都强调读书能突破现实局限,丰富精神世界。
D.两则材料均批判了数字化时代的阅读乱象:材料一批驳了因新技术而不能完整阅读经典的现象,材料二批驳了因功利而不能获得读书乐趣的现象。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小明看了同学的获奖作文后大加赞赏,那同学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创作的甘苦得失只有自己知道啊。”
B.张老师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评价丰子恺早期的散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一种自然朴素、宁静纯真的美。
C.爸爸对儿子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你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冲破重重险阻,实现自己的理想。”
D.元宵佳节,灯火通明,小亮偶遇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随口说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材料一中多处列举网友误用诗文的例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5.两则材料都围绕“读书”展开,但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园春色
李 彦
九岁那年,偶然注意到,妈妈的书架子上摆着一套精装的《鲁迅全集》。于是,每个星期六在家独处的那个下午,《故事新编》《朝花夕拾》《彷徨》《呐喊》《野草》,宜或不宜地,就统统进入了儿童视野。
谁知光阴似箭,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才终于能够亲临大师故里,捡拾童年梦中遗落的花瓣。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我马不停蹄,轻车简从,直奔水乡绍兴。
天亮后出行,过沈园而未入。沿墙外潺潺流水,径直去了故居。老台门内外,皆是举着小旗、戴旅游帽的同胞。挤在人堆里,迫切地寻找着记忆中残留的温馨痕迹,猜测那可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