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0810字。
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完卷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信息茧房”是数智时代的一项重要议题,它主要源于人们对于信息的个性化(而非全方面)需求。用户总是倾向基于其个人偏好而选择接触媒介信息,进而将自己束缚于“茧房”之中,并滋生网络过滤、群体极化等问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语境下,信息茧房更多产生于人机交互场景中,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技术集合放大作用”“连续对话”“个性生成”等新型要素,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与人类的对话中通过自主学习技术以及对话的上下文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回答,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由此,一种同时针对用户与模型本身的“自反式信息茧房”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语境下生成:一方面,它使个体被“基于个性的同质化信息”包裹,进而失去形成对外界全面客观认知的渠道;另一方面,它也使人工智能模型在基于个性对话而进行数据训练时被迫舍弃立体化的知识汲取,而倾向于根据用户主观需求和价值选择进行迎合式的自我成长。
“自反式信息茧房”产生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优先取悦人类反馈,而非基于事实逻辑实现内容生成”的原初设定,其最主要特征即在于:在凭借其提供的定制化、个性化对话服务而将用户闭锁于由片面信息构筑的狭窄数字空间的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基于强大的情绪承接能力而将模型自身困于由“用户核心需求”所形成的无形障壁内,进而使得模型后续基于人机对话的学习和训练逐渐不再以现实世界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因此,“自反式信息茧房”在本质上是一种由“用户的主动信息闭塞需求与被动信息闭锁困境”和“模型的迎合性设置与倾向性自我调适”共同促成的、表现为“人—机”之“双重非理性”的现象或效应。它将严重削减人工智能模型的思考深度及其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并且通过人机交互将偏颇的观点、局限的知识、极端的情绪等再度传导至用户端;而一旦用户和模型之间的信任形成,此种基于情绪和需求等非理性因素的“自我反复”在对话中不断得到巩固,人机交互也将逐渐走向非理性化,最终阻碍社会整体认知的进步,甚至使社会整体陷入极化风险。
【文本二】
“回音室”是与信息茧房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意指人们更容易听到志同道合的言论,却也让自己更孤立,听不到相反意见;人们寻求或分享的信息既符合其群体规范,又倾向于加强现有的信念。技术层面的“回音室”效应是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茧房成立的前提条件,其指的是互联网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信息导致个人“信息过载”后,受众只能被动接受有用信息,对“同质化信息”的常态选择也由此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反式信息茧房”本质上是一种“双重非理性”的现象或效应,其将模型自身困于无形障壁内的危害要比其将用户闭锁于狭窄数字空间中的危害更大。
B. 人类对熟悉的事物怀有“信任感”,在互联网环境之中,人们更愿意相信触手可及的信息,相信那些反复传播并且在个人经验世界之中经常被证明或证实的内容。
C.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回音室”效应将同质信息转化为标识个体身份和划定信息领域的符号,并促使“自反式信息茧房”产生一种稳定的直觉式规范。
D. 在以“对话”为核心而展开的人机交互活动中,人类主体性视角使得人机交互不可避免地滑向非理性,“满足用户需求”因此成为一种无可厚非的目的导向。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先介绍“信息茧房”,再由此导入“自反式信息茧房”的概念,阐明了后者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并介绍了其特征与危害。
B. 文本二介绍了“回音室”的概念,通过文本三的相关内容可推知,作为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茧房成立前提条件的“回音室”效应,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下被放大了。
C. 文本三采用了总分式结构,阐述了“自反式信息茧房”的两个特征,即封闭性、集体性、一元论的现代性症候和“强化沉浸”效应。
D. 文本三的第二段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援引哈贝马斯的观点,目的是为了证明封闭性、集体性、一元性的现代性症候可以和“强化沉浸”效应共存。
3. 请从以下四段话中选出恰当的选项,填入文本中横线处空缺。( )
A. 2024年11月12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问题”,并提出要“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
B. 以Chatbot为例,其可以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通过GAI技术的整合回答常规预设的问题,并基于用户对话历史、行为习惯甚至是情绪感知的动态响应,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体验。
C. 2025年1月20日,DeepSeek发布R1模型,其随着测试时间计算的增加而出现了诸如“自我反思”的复杂行为,并会重新访问和评估其先前步骤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法。
D. 根据CNNIC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20至29岁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比例最高,达到40.5%;其次为19岁及以下网民,比例为29.1%。
4. 2023年,比利时一名具有自杀倾向的男子皮埃尔,在智能聊天机器人“艾莉莎”的诱导下自杀身亡,请推测一下二者的聊天内容可能存在什么特点,以及可能有什么内容。
5. 与传统的“信息茧房”相比,“自反式信息茧房”将会带来新的风险。这些风险为什么会产生?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阐述。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