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1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9/1 22:45: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50字。

  重庆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比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完全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得益于立象尽意的方式,这些语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道家更是如此,一部《庄子》,全文优美如诗,其中包蕴的人生哲理,既深刻精警,又生动易懂。
  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鲜明生动、意蕴深永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明是诗的文明,诗渗透在文明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诗歌是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径,古典诗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态的古籍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启迪。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国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诗的核心是意象。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前者称作“客观意象”,后者称作“主观意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
  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往往在诗歌中以抒情手段虚化山水田园的状貌与姿态,重视表现自己内心世
  界的思想和情感。
  B.“立象尽意”可以很好地传达精微玄妙的事物规律,这一现象在中国先民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不仅
  仅局限于诗歌。
  C.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使其呈现出模
  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
  D.相较其他古籍,古典诗歌中的名篇名句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阅读古典诗歌能够很好地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者引用南朝钟嵘《诗品》中的话语,是为了证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也道明了中国
  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B.材料二对比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证明客观意象受其现实性所限
  难以给诗歌带来奇异感觉。
  C.两则材料中的“主观意象”的内涵不同,材料一指融入了诗人心境与志趣的客观物象,材料二指非
  现实的想象或内心图景。
  D.两则材料论证方法多样,除了都运用了例证法外,还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
  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理论。
  3.以下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染色”理论的一项是(3分)
  A.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
  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瞑》)
  C.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4.材料二由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语言上体现出“讲稿”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王安石曾作《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随园诗话》指出该诗脱胎于前人诗句“庭前一梅树,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并认为王诗更好。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寒林【注】
  蒋勋
  在北地做客,主人担心我从南方来,不耐寒冬,入夜前在壁炉里多加了柴火。火光炽热旺盛,我看了一回书,有些困倦,不觉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听见风声。枯叶刮在地面上,簌簌作响。我觉得窗隙间什么东西很亮,拉开窗帘,月光“哗”一下涌进室内。抬头看,枯树林间一轮又大又白的满月。
  这是北国入冬的寒林,树叶都脱落尽了,没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