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地区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10字。
云南省临沧地区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毛诗大序》,一般认为,此序综合了先秦及两汉儒家的诗学理论,非成于一人一时。它不仅是解释《诗经》的总纲领,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诗学理论的根基,对中华民族诗学传统和诗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诗大序》开篇即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是语言表达,重在诗的形式美;但诗只有形式美,缺少心、志、情的支撑则成为无生命的形式,如同木偶、纸花,虽则逼真绚丽,终不能感发人心。南朝诗以“绮丽”著称,当时刘勰批评“辞人爱奇,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文心雕龙•序志》)。可见诗歌的美首先取决于内容美。
古人认为心是主思维和情感的器官,情乃心之所发。《孟子•公孙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认为,相从心生,人若以志帅气,德性便会由内而外。因此,诗为“志之所之”,表现的是道德之心的发用;道德之心是内在的,其发用于外便表现为“情”。所以,《毛诗大序》所谓的“情”,并非指反映个人卑污欲望的私情,而是由志发出的情,是合乎德性的情。心、志、情之间的关系是,情发于志,志统帅心,志是心的升华,情是志的表现,所谓“诗言志”,其实就是“诗言情”。心、志、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西晋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不少学者认为是对《毛诗大序》“诗言志”的超越,代表了文学的自觉;其实亦不尽然。《毛诗大序》的情是“志之所之”的情,也就是道德充溢于内而发扬于外的情。诗言情固然不错,但无“志”字统领,这个情有可能流于淫僻邪荡。所以陆机《文赋》在提出“诗缘情”的同时,还提出“禁邪而制放”“漱六艺之芳润”,将“情”归结于儒家六经的约束,反对邪淫和放荡。总起来看,单言不受志约束的自我私情,在古典诗歌中虽然也有,如南朝的宫体诗,但这绝不是中国诗学的主流。
诗以抒情为首义,读起来又铿锵悠扬,极富乐感,所以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感动人心。《毛诗大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段话堪称对数千年中华诗学精神最精彩的概括。中国传统讲求夫妻恩爱,丈夫对妻子要恩深义重,“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礼记•哀公问》),丈夫若对妻不爱不敬,则夫妻关系不会好。妻子对丈夫要忠贞守一,做一个贤妻良母。诗可以“经夫妇”,即是倡导合乎道德礼教的夫妻情感,以防止出现室家离散、夫妻反目、子女失养的人间悲剧。《诗经》中的《绿衣》等诗,表达丈夫思妻之情:《雄雉》《有狐》等则表现妻子思念丈夫之苦。即使是一些弃妇诗如《氓》,亦意在说明不受婚礼保障的男女淫奔,于女人及其所生的孩子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成孝敬”也是诗的一大意图,与“经夫妇”一起实现“厚人伦”的目的。《毛诗大序》认为,诗除了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还有“美教化、移风俗”之效。魏晋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诗、隐逸诗,虽然其中所言之志有不少受佛家或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佛道超凡脱俗、不受尘累的人生境界,与儒家“箪瓢之乐”“遁世无闷”思想原本有相通之处。诗人多以天人合一、超拔功利桎梏为美。所以中国古典诗歌以摆脱俗谛为民族本色,美教化、移风俗是诗人的自觉追求。
《毛诗大序》还提出诗有“六义”的内容。六义是诗的表现手段,风、雅、颂属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赋比兴属于表现手法。诗歌固然可以采取直陈其事的赋体,但遇到批评与赞扬时,比兴的手法更为常见。郑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也就是说,批评可以用比,亦可以用兴,颂扬亦是比兴兼用。如果不用比兴手法,批评则让人下不来台,起不到应有的讽喻效果;赞美如果太直,则近似于谄媚,不如用比兴得体。《毛诗大序》所提出的诗的“六义”传统对后世中国诗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上每当诗学偏离风雅传统,即有诗人起而救之。
中华诗学的主流传统,它推崇“志于道”统帅下的个人情感;它重视诗歌的社会教化功能,能厚人伦,美风俗;它乐山乐水,热爱自然,追求超脱名利的高远境界,这些优良传统都与《毛诗大序》有关,对于今天的诗人如何认识诗,如何作诗,如何保持民族精神,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节选自武道房《<毛诗大序>与中华诗学传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诗大序》虽反映的是先秦和两汉时期的诗学理论,但该作品对中国诗学传统的形成,却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B. 《毛诗大序》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并指出美的诗,应是心、志、情、言四要素的统一。
C. “诗缘情而绮靡”与“诗言志”都将“情”结于六经的约束,可见它们应该是一种继承而非超越的关系。
D. 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表现手法,相比赋而言,用它们来表达批评或赞美的内容时有赋很难达到的效果。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美首先取决于内容美”,意为诗歌创作时“言”要服从“心志情”的需要,否则诗容易成为“无生命的形式”。
B.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句话阐释了诗与其他文体相比,以抒情为主且更能感动人心的原因。
C. 作者认为《氓》这首诗意在批评女主人公婚恋的错误行为,它与其他弃妇诗一样,起不到“美教化”的作用。
D. 中国古代的许多山水诗、隐逸诗,表明了诗人远离世俗之心意,充分反映了诗人“移风俗”的自觉追求。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可以“经夫妇”观点的一项是( )
A.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B.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D.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 下列对本文论证特色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处引用名家名篇的观点,既增强了文章的学术性,又使得文章说理更有说服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毛诗大序》的意义与影响。
C. “一般认为”“有可能”“绝不”等词的使用,体现了学术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D. 无生命形式的诗歌,就如同木偶、纸花一样,原文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了诗歌只重形式的后果。
5. 班级召开《诗经》交流会,同学们发言踊跃。甲同学引用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来概括《诗经》的特点。乙同学非常赞同甲同学的发言,他还列举了两则材料(见方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是乙同学,该如何发言?请你阅读这两则材料,结合文本,帮乙同学写一个发言提纲。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解析】
【导语】这篇学术文章系统阐释了《毛诗大序》的诗学理论体系,重点分析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辩证关系,强调道德内核对诗歌创作的决定性作用。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通过大量典籍引证,论证了儒家诗教传统中“志-情-言”三位一体的创作观,及其在伦理教化、比兴手法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展现出严谨的学术论证特色。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并指出美的诗,应是心、志、情、言四要素的统一”错误。由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毛诗大序》并没有“并指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念慈
草明
财政厅厅长的公馆星期一夜里失了窃。小偷梁泽失手了,他的腹腔、左肩胛骨和左腿上一共中了三枪,晕迷倒地。快天亮时,他才被厅长的亲信秘书林三省和警卫队长吕大禄押着送到位于珠江北岸的仁爱医院。外科主任认为耽搁时间太久,伤者流血过多,只能把腹腔里的子弹先取出,至于左肩胛骨上的子弹,要等一星期后伤情没有恶化才能施行手术。现在刚好一星期,病人的精神状况很好,预定的第二次开刀时间已经过了一小时零二十五分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