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8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9620字。
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8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70后死亡率低于更年轻的80后”……这是真的吗?这些数据匪夷所思,但文章表明这些数据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所谓“权威数据”。
细究之下,不难发现重重破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开展,只统计过去一年死亡率的整体数据,既无法“预测未来”,也没有针对任何特定群体的单独统计。甚至连惯例也不符合,国家统计局等专业统计数据中关于死亡率往往用千分率表示,而非百分率。
数字骇人听闻,自然引发关注。不少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变现流量,更是借题发挥。遇到“可疑”数据,不去核实、求证,反而将其包装为“权威结论”,还冠以“80后再不xx就迟了”“80后必须要做的两个打算”等耸动标题,甚至以死亡率作为噱头来带货,收割为此焦虑的受众,这同时也助长了这些离谱数据的炒作和传播。
在清晰的事实面前,谣言不值一驳。关键是这样的谣言从何而来、因何广为传播?
据相关专家分析,这很有可能是AI大模型在问题回答过程中,抓取了错误的网页信息或是在不准确数据基础上的错误计算,从而给出未经验证的偏差信息。这是大模型的一种原生性技术缺陷。大模型有时为了“取悦”用户,会主动“脑补”论据,造成信息污染,这便是和谣言生产相关的“AI幻觉”。
随着技术的发展,“AI幻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此次数据谣言,还是此前“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元”“小男孩被压在地震废墟下”等AI谣言,无不给我们敲响警钟:不能毫不设防地盲目依赖AI,需要从算法投喂中夺回判断力。毕竟,人应成为工具的主导,而不是被工具驾驭。
(摘编自思睿《“80后死亡率”系谣言,要学会识破“AI幻觉”》)
材料二:
谣言,古已有之,且随着技术演进不断迭代升级。从“有图有真相”到“有视频有真相”,再到“有直播才有真相”……“真相”模态在不断“升维”,“深度伪造”也在加速渗透。AI时代,只要能精准击中焦虑、恐惧等“人性的弱点”,谣言就可以大肆传播,即便多次澄清,却依然有人相信。被全方位“赋能”的AI谣言,其“穿透力”开启了“倍增模式”。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搜索热度较高的50个AI风险相关舆情案例中,超1/5与AI造谣有关。
人机交互,利弊同在。有学者表示:“我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战争。”当人工智能不只是工具,而是变成像水和电一般的存在,传统的治理框架恐怕会很难奏效,必须以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视角,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生态系统。
实,叩问常识和逻辑,应是一种基本的自觉。“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当历史的指针拨向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谆谆之言,依然发人深省。
(摘编自吴三川《数智化时代,如何治理AI谣言?》)
材料三:
生成式人工智能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正是因为它似乎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的各种问题提供解答。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正是以主体的身份,回应用户的需求和问题,直接进行知识生产,进而开创知识生产新局面的。
人工智能的海量语料库使其超越了任何单一个体能达到的渊博程度,从而生产出前人未见的知识。以图书馆为喻,这相当于人工智能在阅读了人类图书馆中所有的图书之后,归纳出其中规律,然后针对人类的问题,重新写了一本书予以回答。例如,在棋类游戏领域,人工智能在分析了人类所有关于下棋知识的基础上,给出了比人类更“大胆”、更有“创意”的战略与战术。
(摘编自刘海龙《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从整体上来统计死亡率的,不会单独针对任何特定群体,这说明80后高死亡率的数据是虚假数据。
B.技术的演进使获取真相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伪造真相的手段也随之升级,“深度伪造”增加了识别真相的难度。
C.治理AI谣言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企业和科研机构要提高技术水平,个人也要提高AI素养。
D.生成式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进行知识生产,一方面是因为拥有超越人类个体的语料库,另一方面是因为强大的计算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使用“匪夷所思”“离谱”“骇人听闻”等情感色彩浓烈的词语,强化了对AI大模型的否定态度,具有批判性。
B.材料一以摆现象、析原因、明后果、得结论的行文思路,不仅澄清了“80后死亡率”的谣言,还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
C.材料二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作者对道听途说行为的态度,并借此告诫我们当听取孔子教诲,理性面对纷杂的信息。
D.材料三以图书馆为喻,将人工智能生产知识的过程比作在图书馆看书,生动地写出了人工智能语料库信息庞大的特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AI幻觉产生的原因看,提升语料库的准确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谣言的产生。
B.若技术平台反制谣言的“工具箱”不够用,提升公众AI素养能独立承担辟谣责任。
C.技术的不断提升,“人性弱点”的存在,使AI谣言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逐渐地升级。
D.当遇到超出知识储备的问题时,我们求助人工智能,能够帮助自己突破认知局限。
(4)假如你的同桌遇事喜欢求助AI,请你结合材料为他更好地使用AI提几点建议。
(5)请简要分析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拉煤车
阎连科
我家日子好,盖了瓦房,有时烧饭还烧煤,尤其在春节过年的日子里。买煤要到八十里外的一个叫高山煤矿的地方去。黄土路,上坡、下坡,一个接一个。我和二姐跟着村人去拉煤。
太阳刚升起,就轮到我们装煤了。煤矿用的铁锹都是簸箕形的大铁锨,一锹铲装得比我家的两锨还要多。我比二姐力气大,我用那铁锨往车上装着煤,二姐在那煤山下四处捡着煤核抱到车子上。待我铲装累了,二姐替我铲装煤,我跳到车上把煤用力朝下踩,就这样把匝有竹编的煤车装满。及至大家都把煤车装好,都拉到磅场去过秤,再把交过钱的煤票条子交出去。记不得那过磅的两个中年人从我们车上铲下去了几锨煤,只记得他们一个过着磅,一个朝下铲着煤,看着我和二姐说:“哪里的?这么小就来拉煤呀。”然后每朝下铲一锨;我和二姐心里就疼一下,到不知铲到第几锨,二姐对那铲煤的说:“别铲了,再铲就不够五百斤的重量。”那铲的就朝磅的看一